近日,由上海社科院主办,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院党委宣传部、院科研处联合承办的“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暨《国外社会科学前沿》创刊20周年”学术研讨会在上海社科院召开。会议由上海社科院党委副书记王玉梅,上海社科院副院长、信息所所长王振,信息所常务副所长党齐民主持。
上海市委宣传部副部长燕爽结合上海学习贯彻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的实践,提出四点认识:第一,由于目前哲学社会科学的一些知识与主流价值观、主流意识形态以及主流政治思想的结合还不够紧密,必须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构建哲学社会科学的大方向;第二,哲学社会科学工作亟需创新,拿出具有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学术成果;第三,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离不开学者的努力,必须重视人才培养,为人才成长提供和创造条件;第四,哲学社会科学要完成构建中国话语体系的历史使命,需要改革管理制度,把握好导向,培养踏实、严谨和健康向上的学术精神。
上海社科院党委书记于信汇在致辞中指出,《前沿》凝聚了历任编者的心血,能踏踏实实坚持20年并不容易,凭借当前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大好形势,《前沿》有条件编得更好。上海人民出版社社长王为松表示,出版工作者的使命是把学术成果更有效地传播开来,发挥它们更大的智库效应;20年来,《前沿》已形成鲜明的学术特点,接下来出版社要提升《前沿》面向市场的能力,在产品形态上更加突出其学术品牌的定位,使其更接近读者、得到更多读者的关注。
围绕“习近平‘5.17讲话’精神实质与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机遇”这一议题,山东社科院党委书记唐洲雁研究员说,习总书记之所以高度重视哲学社会科学,是因为哲学社会科学也是生产力,实现人的现代化必须依靠哲学社会科学;在这个需要思想大师的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任重道远,中国正逐步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哲学社会科学对于塑造国家软实力具有不可取代的地位。中共中央党校孙劲松教授从文化自信的角度出发,认为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有责任说清楚中国的问题、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上海市社联原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沈国明教授指出,《前沿》的20年离不开一批有情怀的科研工作者的坚持和努力,在互联网时代,《前沿》的未来依然任务艰巨,要认清形势,利用各种力量,发挥好《前沿》的平台作用。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主任李安方研究员指出,落实习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关键是创新,上海的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需要经常思考创新的方式方法,不仅要与传统文化相衔接,还要与上海的改革开放相结合,在体制机制上打破学科限制,营造一个有利于出成果、出人才、出精气神的环境。
围绕“哲学社会科学新发展与高端智库建设新要求”这一议题,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社会科学院周琪研究员认为,智库真正发展的机遇不在于国家的号召,而是在于国家决策的需要。近年来,中国的智库正逐渐从解释政府政策转变为独立思考,提出对现行政策的批评和新的政策建议。她强调,如果缺乏对社会的关注与研究,智库人员虽能提出某些具体的对策建议,却不能具备对长远发展趋势的总体性认识,也就不能成为真正合格的智库学者。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东欧研究中心主任孔凡君教授围绕智库应该如何发挥作用、社会科学研究的使命和应该秉持的精神等问题谈了看法。教育部原社科司司长、中国人民大学奚广庆教授指出,智库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的不仅是研究平台,还有
;吸纳和借鉴外国的先进文明,而不是照搬照抄,是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原则,但做到这点并非易事,要有决心、耐心和恒心,还需要包容开放的情怀。
《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总编胡键研究员认为,哲学社会科学最重要的是提供方法论,而智库主要有两个功能:一是资政功能,提出具体的政策建议;二是谏政功能,提出批评和纠正错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非常具有紧迫性和重要性,中国的大国成长需要理论支撑,需要自己的哲学社会科学体系、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和战略理论家。信息所国外社会主义研究中心主任、《前沿》常务副主编轩传树研究员指出,现在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大发展大繁荣的春天,时代赋予社科工作者不容回避的政治责任和使命担当,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应坚持的科学性和价值性的统一,立足中国,借鉴国外,这是《前沿》应坚守的办刊理念,也是践行习总书记“5.17讲话”精神的应有之义。
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解超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指出,在习总书记“5.17讲话”发表一周年之际,非常有必要进一步深入学习,强化学者在发展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使命感;为进一步推动哲学社会科学事业,需要继续完善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体制机制,深入思考和落实平台建设、人才培养、队伍建设等问题。
来源:人民网-上海频道 2017年5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