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2016年度创建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规划

作者:dwxcb发布时间:2015-06-05点击率:3

精神文明作为中国当代文明的精髓,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要载体。如同照亮中国梦的夜星,精神文明成为引领每个人心灵方向的指南针。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充满了生命力,弘扬时代精神,适应全球一体化时代的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社会科学院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项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切实把我院文明建设与高端智库建设相结合,不断提高学术科研机构干部职工素质和单位文明程度。全院干部职工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以及业务技能等方面都有了明显提高,精神面貌焕然一新,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

作为上海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社会科学院已成为上海吸引国内外社科人才的窗口、合作开展社科创新研究的平台和加强国际社科学术交流的码头,对推动上海社科理论创新,提升上海软实力,建设国际大都市必将起到积极作用。为巩固和扩大文明创建成果,促进上海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政治文明建设同步协调发展,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年的文明创建将再上新台阶,活动力求精、不求多,不断在特色上求创新、求发展、求突破,以“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推进文明与文化同行”为主题推进。

 

 

 

 

    一、现状分析

上海社会科学院成立于1958年9月7日,是全国最早的社科院,也是全国最大的地方社科院,是上海唯一的综合性人文和社会科学研究机构,是上海哲学社会科学国际学术交流的重要基地。

半个世纪以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科研教学并重,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咨政育人、服务社会的重要作用。

为更好地服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上海社会科学院提出了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社会主义新智库”的目标,积极推进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双轮驱动,着力提升科研核心竞争力、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人才队伍、拓展学术国际化、加强 ,不断完善智库形态,积极扩大学术影响,努力成为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基地,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建设的重要阵地,成为党和政府最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

近年来,在上海市委宣传部的支持和指导下,上海社科国际创新基地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各项文明创建工作扎实推进,取得了比较好的成效,在上海市宣传系统“2011-2012和2013-2014年度精神文明先进单位评比”活动中,基地成功获得宣传系统“文明单位”荣誉称号,基地创建的成功,为上海社会科学院再创市级文明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提供了更加成熟的创建条件和环境。回顾前两轮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经验和存在的不足如下:

1、成绩

几年来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成绩可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

    1)完善机构设置,精心制定规划。为加强对文明创建工作的领导,我院于2009年就成立了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下设精神文明创建办公室,全面统筹、协调负责基地文明创建工作。近期,为做好文明创建再上新台阶工作,我院根据文明创建工作形势的变化和我院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的实际情况,又对院文明委和文明办及时作出了调整。新的文明委和文明办成立后,按照市委宣传部《关于开展宣传系统2015-2016年度文明单位创建规划预审的通知》精神,立即着手对我院新一轮文明单位创建的环境、 、条件等展开深入的调查、梳理和分析,在此基础上制定了《上海社会科学院2015-2016年度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规划》。这其中,重点分析了基地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和经验,以及全院新一轮文明创建上台阶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不足,形成了社科院文明创建工作的新思路。

    2)上下通力协作,形成创建合力。经过几年的运转磨合,目前社科院文明创建工作已经形成院党委统一领导、院文明委靠前指挥、院文明办具体实施、各单位分工负责、全体干部职工积极参与的协同合作机制,全院上下对文明创建工作的责任意识、全局意识、创新意识不断增强,始终保持着昂扬的精神状态,形成了文明创建工作再上新台阶的良好氛围。

    3)工青妇牵头,夯实文明创建根基。不断夯实文明创建根基。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始终坚持发挥群众的主体地位,以工青妇等相关职能处室牵头、各研究所、中心积极协助并参与的方式,鼓励各基层单位积极开展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

被誉为职工之家的工会,在院党委的领导下,积极改革创新工作机制,积极在我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作用。2014年,院工会认真总结第二届职代会的经验,通过各所、直属单位组织选出院第三届职代会代表;通过征集提案,召开座谈会、院领导与职工代表见面会等方式,征求代表意见和建议;顺利召开第三届职代会,通过了《职代会条例》修正案等相关文件、报告,为我院职代会以及为下一步的民主管理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为弘扬我院职工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院工会举行我院“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爱心一日捐”活动,2014年全院同志爱心捐款达到7万多元,这些善款全部进入我院“院大病重病帮困基金”。院工会积极发挥“院大病重病帮困基金”的作用,今年共计帮扶30多位患病及困难职工,帮扶资金达到十万多元。2014年,院工会举办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育活动。成功开展“体验城市之美”城市穿行赛、“体验动感之乐”职工乒乓赛、“体验同舟之荣”划船赛、“体验坚韧之志”拨河赛等系列比赛;组织参加首届上海市级机关“决策咨询杯”篮球友谊赛,荣获“精神文明奖”;恢复“社科书画社”,策划开展“翰墨丹青文庙行”书画交流;组织展出上海社科院“雅趣——2015上海社科院职工书画展”,并成立“社科摄影社”,举办专题摄影知识讲座,组织“追梦——上海社科摄影社作品展”;在十八届四中全会之后,将法制教育和院史教育相结合,与院纪委、老干办共同组织全体职工观看《黄克功案件》。这些系列活动的开展,不仅丰富了全体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也为高端智库建设与学科发展、提升社科院精神文明水平,营造了良好的氛围和环境。

    占全院职工总数45%的女性人才,已经成为我院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力量。院妇委会在精神文明创建工作中也一直走在前头:召开题为“智库战略‘她’作为”的社科女性座谈会,与市妇女学学会、市区两会女代表女委员、院民主党派女主委等女高知共议改革大局;举办“凝聚巾帼力量,共筑社科梦想”表彰大会暨创新工程“她”参与交流会,对荣获第五届上海市五一巾帼奖(个人)标兵和五一劳动奖章的包蕾萍研究员,获2013年度上海市巾帼文明岗称号的哲学所《哲学分析》编辑部和新闻所新媒体研究中心,获2013年度院巾帼文明示范岗的社会科学杂志社、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办公室进行了颁奖和授牌;围绕现阶段院“创新工程”建设,组织部分女高知现场演讲,以提升社科女性自身的科研能力和水平,促进女性成才,发挥社科女性的作用;组织基层妇委会参与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的推荐工作,社会科学杂志社胡键家庭荣获上海市五好文明家庭称号;通过院网、三八宣传栏、院报专版、《妇女工作简报》、画册等载体宣传优秀女性典型,“女博士工作室”成功入选上海市优秀职业女性发展联合会第一批团体会员;在市妇联和市委宣传部基层处的指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开展“妇女之家”创建工作,制定了社科院“妇女之家”创建工作方案、创建理念和创建原则,并选取经济所妇委会、世经所妇委会、法学所妇委会等7家基层组织进行创建试点,通过“干中学”的方式,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逐步推广;协调各方 为妇女姐妹和职工家庭提供多元服务,比如,与研究所联手举办“职场礼仪与女性魅力塑造”讲座,组织女职工参加上海市妇女干部学校西点制作培训,组织参加由上海市总工会女职工委员会、中智上海经济技术合作有限公司及德国双立人共同举办厨艺交流赛等。活动以加强妇女理论研究和做实妇女工作为抓手,争取各方面支持,努力凝聚合力、形成动力、激发活力,达到了对内增强队伍凝聚力、对外扩大社会影响力的工作目标。

    院团委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团员青年,紧跟时代步伐,强化青年思想道德建设。积极组织院各级团组织、团干部和团员代表集中学习中央、市各大重要会议精神,并与党的十八大、团的十七大、中国梦”以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在全院青年中掀起学习实践的热情。去年,院团委累计组织集中学习3次,参与人数累计200余人次,各基层团组织分别组织集中学习10余次,覆盖人数达500余人;开展“我的中国梦——奋斗的青春最美丽”系列分享活动。通过分享团走基层、主题团日活动、媒体宣传活动三个板块,组织院青年讲师团,为我院以及奉贤、嘉定等区县的全市各级团组织开展沙龙、报告会等理论宣讲活动;弘扬“五四”精神,开展志愿行动,推动结对帮扶互助,院老干部、老党员与院青年志愿者“爱心牵手”;立足青年所需,坚持以人为本,服务青年成长成才。推进各类青年活动阵地建设和网络阵地建设,积极推荐院优秀青年参与市各项评选活动,为优秀青年成长成才提供广阔舞台。

    所有这些活动,使上海社科院形成了浓厚的氛围、向上的精神、良好的风貌,为实现创建上海市精神文明单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4)以文化促文明,构筑文明创建社科特色。抓住“文化”是社科院强势的特点,逐渐形成社科研究特有的文明创建特色,使得文明创建工作影响不断扩大。

连续筹备举办了三届“上海精神文明发展论坛”,搭建交流平台,汇集文明创建经验,为全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提供了智力服务和理论支撑。尤其是“第三届上海精神文明发展论坛”,分为“社会责任”和“未成年人”上下两个专场,有专家课题交流研究,有现场激扬的感慨,做到了有调研、有分析、有建议,受到一致赞赏。

先后编著、出版了2011、2012、2103、2014年《上海精神文明发展报告》,对30年来上海精神文明创建工作进行了基本总结,对上海市文明创建工作做了多方位、多侧面、多角度的展示,成为我市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一个亮点。

精品不断涌现,大力提升智库影响力。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先后交办了15项研究课题,研究成果得到了习近平总书记等中央领导的肯定,同时根据市委市政府要求启动了14项院重大课题研究,形成了一批高质量研究成果,还主动开展了48项贯彻落实十八届三中会全精神的院级课题研究,是全国首家系统研究三中全会精神的科研机构。仅2014年,《上海新智库》系列专报已获得26份领导批示,其中政治局常委批示5份、政治局委员批示6份,在今年第十五次全国皮书年会上,院经济、社会、文化三本蓝皮书分别获一、二、三等奖;智库服务渠道进一步拓宽,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安委、中财办等中央机构建立了紧密联系,王战院长参加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专家座谈会,有力提升了上海社科院在全国的影响力。我院牵头的“上海自贸区研究协调中心”形成了常态化运行机制,与市国防教育协会合作成立了“上海市国防教育研究中心”,已发布两份《中国智库报告》,公布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牢牢把握“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话语权,在国内外产生积极反响。

    ④创新工程顺利发展,构建文化与文明同行的广阔平台。对院内外相关情况的充分调研,力求既吸收兄弟单位的先进经验,又符合我院发展的客观实际。基本要素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把握学科前沿;回答国家发展亟需解答的理论和现实重大问题;组织精兵强将;高于一般的常规投入。创新团队在人员构成上具有两大特点:第一,团队成员年轻化。60岁以上的所领导不担任团队带头人,推出中青年科研人员担当首席专家。第二,尽量吸收一批院外专家,体现出协同创新的能力。

⑤继续推动“少年中国梦孵化工程”。上海社科院在精神文明研究、青少年研究和社会责任承担方面,具有理论支持和学科调研的专业化优势。为充实本单位文明创建活动和承担相应区域共建责任,社科院采取送德育课上门的形式,由理论志愿者义务为小学生们通俗易懂地讲解“中国梦”,为孩子们提供国情认知和调研基础,专门编撰了科普教材《垃圾分类ABC》,帮助学校开设了拓展课程“美丽中国有你有我”,已连续举办两次“少年中国梦孵化工程”研讨会,产生良好社会影响。目前,此次活动已吸引了南模中学、位育中学、徐汇中学、位育高中、世外中学、江苏路第五小学等名校的积极参与,成为徐汇区未成年人思想教育的品牌。

⑥参与主办上海慈善公益论坛。与上海市慈善基金会、解放日报社、文汇报社、新民晚报社,共同主办上海市慈善基金会成立20周年系列活动——“上海慈善公益论坛”,总结20年来慈善事业的发展经验,探讨中国特色现代慈善的发展规律、实践路径和专业追求,为增添慈善事业的发展动力与活力发挥积极作用。

2、经验

回顾前两轮的文明创建工作,取得的主要经验体现在四个方面:

    一是不断在深入人心上下功夫。精神文明建设只有坚持以人为本,充分体现群众的根本利益,才能深入人心。在文明创建工作中,要充分尊重干部职工的主体地位,激发他们的主动精神,引导他们自觉参与到精神文明的各项活动中来;注重满足干部职工多样化、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把精神文明建设渗透在为全院职工所喜闻乐见、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之中;热情关心和帮助干部职工面临的实际困难,使精神文明建设深入到每个职工的内心,化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

    二是不断在突出特色上下功夫。社科院作为一个学术重阵和高端智库服务机构,本着“文化将文明落地,文明与文化同行”的宗旨,将文化作为文明的支撑点,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力求精、不求多,不断在特色上求创新、求发展、求突破,在深入挖掘特色优势项目的同时,精心设计一些易于被干部员工接受、行之有效、更具特色的文明创建活动,吸引大家的注意力,激发大家的参与热情,从而提高员工的文明程度和文明素质,达到思想性、文明性、科学性的共同提升。例如,根据《关于开展新一轮城乡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2014年社科院共有9个党总支、直属支部单位与奉贤区7个困难村签约第三轮结对帮扶,以智力支持、小额资金资助和端午节、重阳节慰问等形式做好结对帮扶村的各项工作。受奉贤区部分村合并和新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党总支的结户村不再存在,积极协助这些党总支进一步联系结对村。

    三是不断在创新内涵上下功夫。几年来,社科院积极面对文明创建工作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发扬改革创新精神,拓宽视野和思路,探索新的办法和途径;不断创新方式方法,敢于扬弃一些我们熟知的、顺手的、传统的方法,积极寻找新的方式方法和新的切入点,更好地调动干部职工参与精神文明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例如,创新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围绕党的十八大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战略来组织学习活动,将中央精神融入我院智库建设和学科发展之中,建设“学习型”社科院;发挥“中心组学习动态专家库”和“中心组调研课题库”的作用,创新和丰富中心组学习方式,进一步提高学习效果。

    四是不断在长效机制上下功夫。在文明创建活动中,坚决避免“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形式主义,注重加强制度建设,做到可操作性强,任务清晰,分工明确,考核严格,措施有力,既有目标要求,又有落实措施,注重反馈和检查,逐渐形成了精神文明建设的长效机制。

3、不足

目前上海社会科学院文明创建还存在一些有待进一步改进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文明创建基础有待以进一步夯实,更好地发动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的基础作用;(2)文明创建内涵仍有较大的创新空间,以更好地发挥社科人文荟萃、智力密集的优势;(3)文明共建平台有待进一步拓展,更好地发挥社科界各单位的横向联系,构建更加完善的文明共建格局。

二、工作目标

上海社会科学院精神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将充分依托《中共中央宣传部  中央文明办关于印发<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行动方案>的通知》,深入研究探索高端智库建设及创新工程,充分发挥院全院职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充分利用全院精神文明建设已有的基础和条件,充分彰显社科院作为科研单位的特色和优势。

1、创建口号:“打造中国特色高端智库,推进文明与文化同行”。2014年年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推动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要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

    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的重要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了智库建设将统筹整合现有优质 ,重点建设50至100个国家亟须、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专业化高端智库。

上海社科院理所当然应该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的高端智库,社会科学系统理所当然应该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最强大的智库之一。院领导在年初的工作会议中指出,要有问题意识、创新意识、机遇意识,抓住黄金机遇期,直面人才青黄不接期和体制机制转换期,早谋划、早准备、早启动,要求全院上下进一步深入思考,在前瞻性和战略性研究中不断创新突破,以理论成果回答现实问题,将实现国家高端智库建设目标中可能遇到主要问题、障碍、困难再梳理清楚,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做出高端智库应有的贡献。完成这一艰巨而义不容辞的任务,需要我们通过深入持久的精神文明建设,激发每一位科研人员的主动参与精神,凝聚全院的力量而团结奋斗。

2、总体目标:2015年是我国深化改革、攻坚克难的关键之年,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启动之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上海社科院将以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引,紧紧抓住国家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重要契机,按照中央、市委和市委宣传部的要求,加快双轮驱动战略实施,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以提高干部职工文明素质和全院文明程度为目标,以群众性文明创建活动为抓手,促进社科院文明创建工作在巩固中前进、在改进中提高、在创新中发展,加快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加快国家高端智库建设,推进上海社科院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    

    3、具体目标:按照《上海市宣传系统文明单位考评标准(2011年版)》和年度创建工作要求,上海社科院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的基本指标包括六个方面:(1)加强思想道德和员工素质文明;(2)积极参与公益事业,示范作用显著;(3)管理规范科学民主,人际关系和谐;(4)开展单位文明建设,学习风气浓厚;(5)优化整洁内外环境,卫生环保达标;(6)提高经营业务水平,运营绩效领先。

4、责任分工:社科院文明单位创建工作涉及面广,需要各单位、各部门与各处室的共同参与和努力,既必须整体协调和推进,更需要将工作分解与落实。

1)文明创建工作由院精神文明办公室协调,具体负责落实与推进创建工作,包括制定计划、落实责任、监督检查、向上申报、资料收集整理等。

2)建立创建联席会议制度,具体研究落实各项创建工作。联席会议成员由院精神文明办公室成员,各研究所、直属单位办公室主任组成,职能处室和工青妇确定联络员参加。

3)院各单位按照创建要求承担相应文明创建工作,相关职能部门承担和协调相应文明创建工作。

 

 三、创建重点

按照政治导向好、业务发展好、班子建设好、基础管理好、队伍素质好、社会形象好的“六好”要求,积极开展各项文明创建活动,使文明创建活动成为推动社科院工作的重要抓手,成为提高职工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成为建设和谐社科院的重要任务,成为推动社科事业发展的重要动力。

四、具体措施

    1、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引领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三严三实”是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对全体党员干部提出的要求,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既是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延展深化,也是深入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重要部署。

精神文明建设从领导干部做起,以“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为抓手,以推动高端智库建设为契机,开展多层次、多角度的实践活动。①讲好专题党课。结合专题教育动员部署工作,院党委主要领导同志带头为全院领导干部讲党课。②专题学习研讨。以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为重中之重,深入学习研讨党章和党的纪律规定。③召开专题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院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以践行“三严三实”为主题进行年度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④强化整改落实和立规执纪。主要领导干部带头,列出问题清单,逐项进行整改整治,严格正风肃纪。

2、以高端智库建设让文化落地为文明。一个大国的发展进程,既是经济等硬实力提高的进程,也是思想文化等软实力提高的进程。上海社科院根据自身在智库建设方面的先行优势、基础优势和特色优势,提出要以改革创新的精神,大力推动双轮驱动战略,积极争取进入首批国家高端智库试点行列,以高端社科研究学府的身姿将文化落地为文明。

    ①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进一步完善科研评价体系、职称晋升机制和收入分配制度,不断激发科研人员的研究创新力,形成想干事、多干事和干成事的良好环境;调整优化学科布局,成立“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成立“淮海学会”,加快各所研究室调整,形成既有一定覆盖面、又能有所聚焦的学科体系;围绕国家治理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利用我院国情调研基地及我院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平台,广泛开展国情调研,继续抓好院重大课题的选题和研究工作,积极承办中央和市委、市政府交办的课题研究任务,突出理论联系实际的优势,加强智库研究的“质量意识”,形成一批高质量的报告、专报、蓝皮书等智库产品。

    ②增强社会科学研究实力。优化重要课题的全过程服务体系,做好国家课题申报中的选题策划、动员组织、填报辅导和预评审等工作,加强在研课题的跟踪服务,对国家课题结项探索实施“预结项”制度,进一步提高课题的研究质量;根据科研工作发展需要完善科研考核和职称晋升制度,引导科研人员聚焦重大理论和实现问题开展创新性研究,形成高水平成果,提升我院学术研究质量;完善科研管理制度,进一步加强对科研项目、科研经费和科研成果的管理,形成涵盖课题立项、研究、结项及成果使用等环节的全过程管理体系,增强科研工作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堵塞漏洞,防止出现违规情况;建立我院所级核心竞争力成果月报发布制,建立覆盖全院科研人员的学术档案库,用好我院与《解放日报》、《文汇报》以及美国《中国论坛》(英文季刊)等的合作渠道,做好各类课题成果特别是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成果的宣传推介工作。

    ③提高智库成果的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在专报、论坛、上海蓝皮书系列出版物等方面提高质量水平,以扩大我院智库影响力。加强与国内外智库研究部门的交流沟通,邀请政府官员、决策咨询专家参与专报选题会,有针对性地进行约稿。仍将通过招投标形式设立2016年度蓝皮书资助项目,并通过选题策划、专家评审,严格建立过程监管机制、以保证蓝皮书质量。加强对论坛选题的策划和组织安排,充分运用互联网平台,发挥新媒体的传播与影响作用。在论坛举办方面探索应用开放的形式,与其他单位合作举办各种重要的智库论坛。

    ④搭建更多对外合作交流平台。发挥我院在政府决策、企业发展和社会舆论中的话语权。进一步拓展和丰富新一轮合作领域,加强与市委市政府政府相关部门,企业、社区等基层,以及沿长江经济带的有关地区部门等等,通过相关合作,夯实研究基础,为我院智库建设搭建坚实的平台。

3、通过率先启动“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搭建文化与文明同行平台。“创新”是精神文明立足之本。在上海市委、市政府和市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启动了一系列体制机制创新改革,为实施创新工程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创造了较好的条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①大力完善和提升管理水平。完善院党委会和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三重一大”议题的审议和院整体发展的统筹协调;完善院所两级管理体制,推进院属各单位工作的规范化和制度化,提高协调管理和服务水平;精简办事流程,提高工作效率,推进服务型机关建设。

②优化组织机构体系。推动跨所的协同创新;组建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推进院属各研究中心的清查和调整,引导各研究室做实做强,形成一批研究方向明确、人才梯度合理、研究成果丰硕的基层研究团队。

③加强国际学术交流。优化国际合作网络,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金砖五国”相关学术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巩固和扩展与联合国机构的合作,落实与联合国训练研究所的合作协议,探索与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国际电信联盟等建立合作;加强与国际著名智库的联系,形成常设性的信息互通、人员互访机制,开展联合课题研究;加强国际交流的规范管理,制订《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学术会议管理办法》,严格控制国际会议和论坛的会务工作以及演讲报酬支出。通过年度工作会议、研究所动员大会和讨论、相关处室征求意见等多种渠道广泛动员,集思广益,形成实施创新工程的具体思路和方案,将文化建设深入到精神文明建设之中。

    4、将“人才培养”设为精神文明创建高地。党的十八大报告要求“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精神文明建设最根本的立足点是对人才的培养,是对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我院精神文明建设就是要围绕“人才培养”这个任务展开,要为人才培养提供一个提高精神文明素质和科研业务水平的平台和氛围,对精神文明建设起到引领和示范作用。

①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缓解人才断层危机。通过建立社科人才数据库,为吸引人才提供基础信息,形成人才引进思路,重点立足人才引进的对象、数量、阶段目标等。主要目标定位在外地及上海的中青年高级职称人才,利用上海市及我院的相关优势,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

在此基础上,完善双聘教授实践。根据我院与华师大达成新的双聘协议,进一步拓展双方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重点项目联合申报等方面合作。以及在引进人才方面的合作。

②加强人才培养力度续接人才梯队。举办青年科研骨干培训班,做好青年后备人才培养方案;鼓励青年科研骨干向院外争取出访经费,提升我院的人才国际化水平;通过全院竞争,选派优秀科研人员赴国际知名智库和研究机构访问研究;继续选送优秀青年科研人员赴市级机关、区县街道、企业集团挂职锻炼;选派优秀青年参加国情调研、赴宣传党校培训班学习等。

③完善人才工作制度发挥人才作用。制定优秀人才引进待遇实施细则。出台更有吸引力的政策措施,向海内外招聘我院学科建设急需的高层次人才,为推进我院创新工程和智库建设创造人才条件。通过制度化激励机制鼓励研究所引进高级人才。修订完善博士后规章制度;制定“百名导师成才计划”,取消出国研究项目计划和博士启动课题计划,并入导师成才计划,打通师资培养和科研人员培养通道。

④提升人才服务能力促进人才认同。积极采取措施推动50岁以内的本院学者进入上海市领军人才培养计划。争取各种机会向院外推荐我院人才。对我院学科建设的紧缺人才、高端人才进行重点服务。探索高端人才的医疗服务以及家庭需求,促进人才对我院的认同,提升其科研动力和集体荣誉感。

⑤做好人才评估工作优化培养方案。一是通过评估创新学科建设目标和人才断层,确定优化人才结构目标,提升我院的学术竞争力。二是评估我院引进人才的力度与高校之间错位优势。三是评估我院人才培养机制以调整措施提升人才培养的有效性。四是评估具体人才政策优化 配置。例如人才国际化方面,在加大支持力度和扩大覆盖面的同时,加强出国人员的成果评估,把建立与国外学术界畅通的管道、合作开展跨国性项目研究、在国外刊物发表相关学术论文等作为评价人才国际化的重要指标。再如师资培养方面,我院科研人才培养和师资培养关系究竟如何等。

    5、开展经常性的群众文明创建活动。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积极发挥我院工会、妇委会和院团委的作用。调动各方面力量,鼓励和支持各单位积极开展日常性的精神文明活动,推动文明创建工作常态化,夯实文明创建的群众基础。

工会干部认真学习领会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精神,通过职代会等形式,加强民主管理,在做好相关民主管理委员会的整合的基础上,完善民主管理机制,继续做好民主管理和院务公开工作;持续举行我院“捐一日工资,献一份爱心”为主题的“爱心一日捐”活动,弘扬我院职工共互助互济的优良传统,积极发挥“院大病重病帮困基金”等渠道的作用,做好困难职工帮扶工作。积极发掘我院职工的优秀事迹,做好五年一度的劳模评选工作,充分发挥劳模先进人物的模范带头作用,推动我院的高端智库建设。为全院在职职工办理工会会员服务卡,进一步增强职工的工会会员和主人翁意识,也为职工增加一份额外的保障。根据我院办公条件不断改善的实际,推动做好本部、分部办公大楼公共区域的环境美化工作,在全院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与和谐的工作状态。积极开展职工文化体育活动,围绕“了解上海发展、服务智库建设”主题,组织系列参观活动;根据我院职工特点,举办形式多样的体育比赛和专题讲座活动,活跃我院职工的业余生活和文化氛围。

在院党委的领导下,我院妇委会工作成绩显著,获得荣誉无数,在我院精神文明建设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增强社科女性在“抓住新机遇,聚焦新突破,全面规划新蓝图”中大有可为的信心,做好挖掘、培育、宣传优秀女性的工作;组织好三八妇女节庆祝、表彰、宣传工作;协助院党政部门做好女性人才工作;通过院网、三八宣传栏、院报三八节专版、《妇女工作简报》、微信群等载体宣传优秀女性典型,展现优秀女性的风采;加强各级妇委会组织建设,配齐、配强妇女干部队伍;组织妇女工作和女职工培训;支持基层妇委会开展活动;创建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妇女组织;继续深化巾帼文明岗创建活动,激励社科女性立足岗位建功立业;继续深入开展我院“妇女之家”创建工作,积极打造“健康、美丽、睿智的社科女性之家”,更好地服务社科女性,进一步发挥妇女同志在服务中心、服务大局,尤其是在“双轮驱动”和“创新工程”和精神文明建设中应有的独特作用。

发挥我院研究优势,以2015年中国男女平等基本国策颁布暨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召开20周年为契机,策划组织第七届实话实录论坛;注重理论决策成果转化为社会公共政策,提出上海妇女可持续发展的建议和策略;组织2015年性别理论研讨会,为妇女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智力支撑;充分发挥女博士工作室、性别与发展研究中心、女高知女干部联谊会等活动平台和工作品牌优势,加强与区县、大口、高校等机构的交流与合作。

院团委继续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市有关重要会议精神,面向基层、依靠基层、发动基层,大力推动团支部各类活动深入团员青年,多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形式和活动载体,切合青年需求,激发青年活力,积极为青年提供各项文化服务信息和渠道,丰富团员青年的业余文化生活;更好地完善和推进青年志愿服务体系建设,拓展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发挥我院优秀青年科研人员的智力优势,积极参与各项青年工作课题研究,为团中央、团市委开展相关调研提供支持;继续发挥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之一的有关职能和作用,为有关部门开展青年工作当好智力参谋,真正成为精神文明建设的先锋。

6、完善精神文明创建载体。进一步加强文明创建载体建设,在院部重要场所设置视频展示区域,扩大精神文明宣传阵地,并在院网院报上开辟“精神文明创建成果专栏”,动态介绍、展示我院精神文明创建最新举措和成果,扩大我院文明创建的辐射效应。

7、落实共建共创工作:①继续与南模中学、位育中学、徐汇中学等,推动“少年中国梦孵化工程”。②文学所妇委会与闵行区浦江镇妇联开展文化共建志愿活动,向召稼书院捐赠图书;文学所与光明日报合作举办“四城文化政策比较研讨会”,为开展文明共建提供理论支撑和智库服务;文学所与文化部合作举办文化志愿者边疆行工作机制,积极开展跨区文明创建活动。③新闻所与奉贤区奉城镇洪庙村党支部开展文明共建活动。④院老干办与上海德育百老讲师团签约精神文明共建结对协议,举行了“爱国主义文化基因传承与发展”学术研讨会,从青少年德育、社会伦理建设、爱国主义基因培育、优秀文化传统弘扬以及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庆典等核心价值观等领域,进行充分合作。⑤根据《关于开展新一轮城乡结对帮扶工作的实施意见》的有关精神,从2014年开始,社科院共有9个党总支、直属支部单位与奉贤区7个困难村签订结对帮扶五年规划,以智力支持、小额资金资助和端午节、重阳节慰问等形式做好结对帮扶村的各项工作,受奉贤区部分村合并和新城镇化等因素的影响,部分党总支的结户村不再存在,积极协助这些党总支进一步联系结对村。

    8、做好资料收集工作。全年度收集基地各单位相关资料,包括:书籍、活动照片、介绍文字、荣誉证书、媒体报道等。

9、加大创建优美工作环境力度,形成有社科院特色的花园式办公环境,为科研工作营造良好工作环境和氛围。

 

五、保障机制

1、创新群众参与机制。一是要深入了解群众需求。深入开展调查研究,了解干部职工的所盼所想,摸清干部职工的实际需求,以干部职工的切身需求为导向,开展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二是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根据群众的实际需求,制定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扎扎实实解决一些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文明创建的实际效果赢得群众信任,争取群众支持。三是要鼓励群众参与。鼓励各单位自发组织、承办各类文明创建活动,鼓励个人积极参与各类文明创建活动,不断增强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的活力和生命力。

2、探索创建长效机制。一要形成制度化的领导机制,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进一步建立和完善党委统一领导、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二要形成规范化的监督机制,总结在实践中的成功做法,探索建立规范化的监督机制,动员群众参与监督,确保文明创建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三要形成协调推进的政策导向,完善文明创建的制度设计,形成有利于两个文明建设协调推进的政策导向。

3、完善文明共建机制。加强与共建社区的联系,策划举办丰富多彩的联谊活动;加强与高校科研机构的联系,举办各类以文明创建为主题的学术研讨活动;加强与新闻媒体的合作,联合举办各类文明创建活,加强与部队的共建活动。通过完善的社会化共建机制,让各方面力量都自觉参与到文明创建中来,努力形成精神文明群众共建、创建成果群众共享的工作新局面。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