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与三中全会

作者:光明日报发布时间:2014-07-14点击率:8

——全国社科院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年会暨理论研讨会发言摘要

 

本期主题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自此以后,从十二届三中全会到十七届三中全会,都与我们党在各个时期的重大改革部署相关。“三中全会”已成为具有特别含义的词汇,它总是与改革开放连在一起。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

今年是邓小平诞辰110周年,也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中心第十九届年会暨理论研讨会将主题定为“改革开放与三中全会”,由中国社会科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光明日报编辑部联合主办。73,来自全国各省、市、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及部分城市社会科学院的代表120余人齐聚上海,探讨如何在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中,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发展和完善。

 

三中全会与全面深化改革思想

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 君如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此后,每一届三中全会都与我们党在不同时期的重大改革部署相关。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了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这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全面深化改革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必将全面开创中国改革和现代化事业的新局面。回顾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历史性贡献,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中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对于深刻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是很有裨益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系列讲话中曾明确将党的十八大报告称为中国新一轮改革的动员令和宣言书,此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路线图和时间表。这既反映了当代中国改革进程对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新的要求,又凸显了中国共产党坚持继续推进改革的决心和意志。中国发展到今天,已经进入了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能否在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决定性的突破或进展,是关系到新一轮改革中能否形成一整套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行有效的制度体系的问题,从而争取到2020年左右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各领域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制和机制,为中国的发展、现代化和民族复兴中国梦奠定成熟的制度基础。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所体现的全面深化改革思想有以下六个基本特征:

一是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在这一时期,任何单项改革都很难深入推进,唯有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各项体制改革整体联动,才能将改革全面向深水区纵深推进,才能真正打好改革攻坚这场仗,这既是新一届党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背景,也是这一轮改革深化所要着力的重心。

二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心的全面深化改革。每一项改革都需要其他改革相配合,任何单兵突进都不足以解决问题,改革已经进入了系统推进的阶段,各领域改革必须相互联动、综合集成和系统推进。

三是按照科学的改革方法论整体推进改革。要正确处理和把握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顶层设计和摸石过河、胆子要大和步子要稳、改革发展稳定之间的关系,按照改革的规律整体推进改革。

四是坚持正确方向的改革。改革有一个模式选择的问题,对于当代中国改革来说,经济体制是取代性改革,政治体制是完善性改革;在政治上,我们必须坚持党和国家的领导制度,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这是涉及改革方向的根本性问题,绝不允许出现颠覆性错误。

五是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和党建等领域中逐步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体系。

六是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支撑,全面深化改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和制度灵魂,是社会主义制度在价值层面的本质规定,全面深化改革,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完善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是其理念或价值支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创建和建构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 潘世伟

如果说改革以来的35年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处于创建时期的话,那么,从现在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迎来一个新的发展周期,即在实践、制度和理论上的建构时期。

在创建时期,我们党形成了三个阶段性的理论成果,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回答和解释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勾勒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初步理论框架。这个时期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突破性,即突破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突破苏联模式和“左”的思维的束缚;二是艰难性,即在改革进程中,有着新旧思维和新旧模式的交织和冲突,也有着内部外部多方面因素的冲击,以及这30多年来发展本身的波动,所有这些增加了理论创造活动的难度系数;三是变动性,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创新不断随着实践的变化而做形式、内容和重心的调整。

自党的十八大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进入了新周期、新阶段或新时期,即建构时期,在制度、体制和理论体系方面更多地带有成熟化和定型化的意义。在这一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可能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主体性,依托中国自身的长期改革实践而提炼有着中国内容和中国形式的理论和话语体系;二是整体性,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础上更加突出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整体性的全面推进和深入发展,因而理论创新也显得更加丰富、更加全面;三是自洽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总的命题和总的框架,容纳各种新主张、新观点,形成一系列比较严谨的、开放的、有机的理论体系。

不论是在创建时期还是在今后的建构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具有以下重要特征:一是原创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本质上是社会主义,却是对社会主义的传统模式的突破,作为像中国这样一个东方大国以非资本主义的方式谋求实现现代化,不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无疑具有原创性的意义;二是合理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当代中国在改革中开辟出来的道路,既是现代中国历史的逻辑发展,也是中国人民作出的正确抉择,因而是当代中国多种发展可能性中最为合理的一个选择,也是各种内外部因素交互作用的必然结果,有着历史和现实的双重合理性;三是优越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进程和取得的成果表明,固有的优越性正在不断显现,而且越来越显著,由于当代中国在发展、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植入了社会主义原则,使得中国社会在经济发展、政治稳定等方面,显示出愈加明显的优越性;四是成长性,社会主义在中国还处于初级阶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还有着不断进步的内在动力、追求创新的强大活力和进一步成长的巨大空间,在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将会对整个世界、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作用和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世界维度

中共中央编译局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研究所所长 许宝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内涵异常丰富,观察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有多种不同的维度,其中一个重要的维度是世界维度,即在中国与世界的各种不同的话语互动中观察、解读和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所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世界维度,一般有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从中国看世界,即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和实践出发,如何看待外部国际环境;二是从世界看中国,即国际社会如何看待、认识、解读和观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三是中国对世界的影响,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对于世界的意义和国际影响;四是世界对中国的影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尽管依托于现当代中国历史发展逻辑,但也借鉴了国外的经验教训,吸收了人类文明的成果,因而世界对中国也产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和影响。

拓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世界维度,至少有三方面价值:一是拓展视野,即在国际性的比较和借鉴中深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研究,凸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的世界性眼光;二是可以有的放矢地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要让世界不仅接受中国传统文化,而且接受当代中国文化,就必须让世界了解和认同当代中国,了解和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三是有助于争取主动,回应一些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质疑,消除偏见和误解,增进国际国内的良性互动,从而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国际话语权。

从世界维度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其中一项基本工作就是研究国际社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观察和解读。这一方面也呈现出一系列基本特征:

一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呈现渐进性和阶段性特征。改革之初,中国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国际社会表示出肯定和谨慎支持;20世纪90年代,东欧剧变解体,中国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遭到世界的诟病和否定;21世纪以来,尤其是2008年以来,国际社会不得不承认中国模式是一种西方的理论范式无法解释的全新的发展模式,探索中国成功之谜远比探索苏联剧变之谜更具有吸引力和深远意义。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具有差异性和矛盾性特征。差异性表现在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注要胜过对其理论的关注;矛盾性主要表现在西方学者政要在将中国模式肯定为一个成功模式时往往忽略、回避甚至否定中国模式的社会主义属性,很少使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概念。

三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历史和理论内涵十分丰富,国际社会在各个时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注重心、视角、方法和立场也大不相同。如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的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等的看法,更是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特征。

国际社会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观察和解读,不论是肯定和赞誉,还是批判和忧虑,还是否定和歪曲,都反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世界性意义、作用和影响。认真研究甄别,了解和研究这些观点和看法,有助于我们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继续写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篇章,在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意义上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破解中国发展和转型百年难题

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常务副所长 方松华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对中国共产党所开创的中国革命传统、社会主义传统和改革传统的继承和传承,是党在90多年的历史中所取得的根本成就。它成功破解了中国转型的百年难题并开启了中国发展的百年机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对于当代的中国与世界,至少具有以下几点重大意义:

第一,对于中国发展世纪难题的历史性破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创的中国革命传统、社会主义传统和改革传统的继承或传承,它对于现当代中国的首要意义,就是对困扰中国百年的世纪发展难题的成功破解,是对20世纪的中国“为什么要走社会主义道路,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这一历史问题的成功解答。

第二,对于“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解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无论是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还是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都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历史伟业。它不仅是对“当代中国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解答,同时也是在社会主义的苏联模式或计划体制遭遇历史性的挑战和危机之际对“社会主义向何处去”的历史性解答。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原创性的贡献,就是在理论上仅仅抓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一对于社会主义来说本质性的问题,果断地突破传统计划体制,在打破“左”的教条的基础上建立起现代意义上的完备的市场体系,并将这一体系成功地纳入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框架,从而开启了从经济到政治、文化、社会乃至生态等各领域全方位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建设。

第三,对于多样性的现代化文明之路的历史性拓展。随着中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性地结合社会主义与市场建制上迈出坚实的步伐,成功地引领中国的改革、发展、现代化和民族复兴进程,中国并没有像西方主流意识形态所预期的那样,由市场化改革走向了所谓的私有化、民主化和自由化,反而将市场纳入社会主义基本制度框架,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民主政治体制和法治国家体制,成功展开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制和理论的历史性建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成功实践,以及它的历史性的体制或制度建构,是对于现代世界的社会或政治制度、发展道路和文明形态的多样性的有力证明。

 

改革开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厚根基

北京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传播基地副秘书长 左宪民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何而来?它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在探索中逐步走出来的,更是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中创立的。改革开放是决定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诞生和发展的最深厚根基。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所做的一切工作、一切创造,归根结底,就是在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中创立、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全会重新确立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战略决策。30多年来,从农村改革到城市改革,从经济体制改革到政治体制改革,从文化、科技、教育体制改革到社会生活各个方面的改革;从封闭半封闭状态到走向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从改革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逐步完善。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各个领域、各个层面全面展开。

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的开端,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拨乱反正和初步改革中直接孕育的,是在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中形成主题并逐步丰富拓展的,更是在不断深化改革开放过程中思考和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而形成的。因此,改革开放进程贯穿的主线,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回顾改革开放兴起发展的历程,最重要的是认识改革开放的必然性、必要性和对于中国命运的重大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重申邓小平同志的重要论断“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同时强调“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他指出“党的十八大向全党全国发出了深化改革开放新的宣言书、新的动员令”。

习近平总书记对改革开放的方法论问题作了系统深入的论述,对如何提高改革开放科学化水平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我理解为五个方面:第一,坚持实践第一性;第二,提高决策的科学性;第三,增强工作的协调性;第四,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第五,尊重群众的实践创造和基层的探索创新。

 

迈向对外开放的新阶段

海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 祁亚辉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和实行对外开放的战略决策。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进程表明,中国是经济全球化的最大受益国之一。中国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并取得巨大成功,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的对外开放契合了全球化进程。中国成功地抓住并利用了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和实现产业升级的机会,以开放政策和劳动力优势吸引投资,以投资带来技术引进,以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以产业升级推动经济发展,从而推动现代化进程不断加速。如果没有全球化的外部条件,中国对外开放战略的成效必将大打折扣。

进入新世纪,我国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全面深化改革,确立了打造中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升级版的战略目标。这就是说,中国对外开放正在迈向新阶段。

回顾过去,展望未来,应当说坚持对外开放方针始终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实施对外开放战略始终是我国推进现代化建设、追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整体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我国对外开放的战略目标,必然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战略目标要求。

第一,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促进中国现代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重点和关键就在于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因此,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服务于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和提升技术水平,增强国家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这一目标,以保障和促进中国现代化的顺利推进。

第二,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我们已经明确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目标,阐明了中国和平发展的历史文化根源和实现途径。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必将全面提升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因此,今后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为实现上述目标创造条件,必须为我国主导与营造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国际环境和国际秩序的战略服务。

第三,中国的对外开放,必须保障和改善中国的国计民生。中国对外开放战略选择应当更加积极主动地、有谋划地开拓国内国际两个市场,更加充分地整合与利用国内国际两种 ,更加主动更加自信地参与到全球化进程,参与到各种文明、多种文化的交流交融中去,在开放中丰富生活内涵和提升生活品质,在开放中不断培育和提升大国国民气质和精神追求。

 

来源:《 光明日报 》20140712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