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有媒体报道称,沿海经济发达省份山东的多家县级公立医院正举债进行扩建。而来自卫生部相关机构的统计数据显示,在全国的5311家县级公立医院中,36.7%的医院存在资产负债,为有资产负债数据以来最高值,其中基本建设和设备负债占73%。对此,有专家指出医院高负债将再次催生患者看病贵现象。
在我国,医疗
是仅次于教育
的稀缺性社会
;其均衡布局事关社会公平和地区发展质量。因此,在各地各级无论是省市、地(市)、县(市)和乡镇政府机构,都对卫生事业和医疗机构的投入给予高度关注,并在总体上基本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就是在思想解放、资本活跃的珠江三角洲区域,政府机构也不鼓励将公立医院以独立经营法人的资格推向市场融资体系。原因很简单,医疗机构举债经营的中长期风险难以评估。在香港,私立医院的举债基本是专科单位。
山东作为经略华东和华北的发展要冲区域,又有沿海和高铁沿线优势,经济发展和社会需求呈现多样化态势。有需求,就应该有相应的供给;医疗
的配置也不例外。然而,经济发展和支付能力的不平衡,在山东一省之内也是明显存在的。对于山东发改委和卫生厅等决策部门来说,迫切的课题是必须判断清楚社会性医疗支付能力的不同层次。换言之,医疗
的配置尤其是公立医院的建设规模和强度,也应该是分层次的。如果一味地上档次、上规模,势必导致医疗
闲置和投资浪费。毕竟,三甲医院不是五星级宾馆,奢华装潢也不是知名景点。
而从该省一些县级市公立医院所披露的建设计划来看,确实存在着好大喜功般的冲动;同时,也让笔者对于投资的安全性和公益的有效性表示担忧。如仅有54万人口的兖州,其耗资6.5亿新建的人民医院,预计年门诊量50万人次,拟成为“鲁西南一流三级甲等医院”;而百里之外的金乡县人民医院,则谋划着耗资4.5亿的新院区建成后,力图吸引“苏鲁豫皖四省八县市区患者”。其规划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合理性,都是受到外界质疑的;而这些建设安排都是举债经营的。
有贷有借就须还!可是,还贷能力又不容乐观。如兖州市经济虽然基础较好,但2011年地方财政收入也不过27.43亿元,其公立医院扩建的巨额资金当地财政明显无法承受,只能提供融资担保。而该公立医院扩建项目的融资回报为“计付利息方式”:即工程竣工验收合格后支付合同价的30%,其余70%将在6到8年内,由兖州市人民医院偿清;并从验收合格之日起,在银行同期基准贷款利率的基础上按中标人的投标文件约定计付利息,最高不超过7%;债务也就此形成。
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债务的形成方程式和贷款建设高速公路是何等相似。高速公路的还贷周期往往是20年,以相应的收费标准仍然让消费者和通行者感到通行费用以及物流成本的高昂。而兖州市人民医院拟订的“6到8年”还贷计划中,如果没有公共财政的强有力扶持,其新增负担只能以医疗检查、贵宾服务和药品售价等形式转移到患者(消费者)的头上。所以,不仅专家和群众担心的“看病贵”问题会继续重演;在笔者看来,“过度医疗”也会成为“放不下的喜好”。
需要强调的是:更大的麻烦还在于医疗投资结构的雷同化。无论是富丽堂皇的门面,还是进价昂贵的进口设备,其实都比不上医治有效、门诊特色和符合患者支付能力的收费标准。如果不分特色、不提高医疗水平,而只是通过提高医疗收费标准来转嫁盲目扩建的还贷成本,患者(消费者)自然会“以脚投票”选择更合理的医疗去处。这种局面一旦出现,“坏账”同样会成为制约当地社会事业发展的“毒药”。因此,我们不仅需要积极的顶层设计,我们还需要合理的“顶层干预”。(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