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上海学子都应该感谢吕型伟!没有他传奇般的游说和政策设计,就不会有高考地方版上海卷!他的教育理想,曾经象火炬那样让整个基础教育界倍感温暖;他的人文情怀,更是如秋叶一般精美、凝聚在春天绽放的土壤上。只是今天,当这座明亮的智慧之灯停止思考时,却很少有学子能够记住他的英名;甚至,我们询问了很多今年报考师范专业的应届生,而他们对泰斗的了解几乎是空白。
让我们心中感到一阵怅然的,其实还不只是这位教育界泰斗的远去。更让我们觉得忧虑的是——教育家的理想与现实的短板之间,依然有鸿沟般的距离。如“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允许落后,鼓励冒尖”;“欲成才,先成人,不成人,宁无才”;……吕型伟对基础教育的一句句大实话,其蕴涵着的教育理想不仅今天听来格外感慨,就是再延绵更多的春秋也是真知灼见。
不少吕老的学生在追思他时,还都发出了这样的疑问——为什么今天出不了这样的大家呢?其实,任何杰出人物的诞生规律都是有共性的;其中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他们从童年到成年之前的成长环境相对宽松,而且几乎没有功利性的目标。就吕型伟自己成长的足迹而言,他在《吕型伟从教七十年散记》一书中告诉我们:“我的一生从小时候观察、研究蚂蚁开始,以后从事教育工作,就开始研究人的特性、人的培养和人的发展问题”。而吕型伟还担任过多年的中学校长,他在长期的基础教育实践中也一直呼吁家长——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和怀疑心。
可是,观察蚂蚁对今天的孩子来说,恐怕是一种奢望。现在的孩子很忙,有学校规定完成的学业,更有家长寄予的种种厚望。如果孩子吵着要玩蚂蚁,至少得交篇观察日记吧。没有目的的事,在成人眼里都是无聊的、无用的、有害的。“好奇是孩子的天性,兴趣是无穷的财富。对于孩子来说,游戏本身就是一种学习。”可是,有多少“好奇”和“兴趣”被打着“不要影响学业”的幌子扼杀了!
现在的家长也许不愿意相信——“一个爱研究蚂蚁的的小男孩”和“一个三十岁就身负市长重托的有为青年”之间会有什么逻缉联系;他们更愿意相信并“教训”孩子,传奇人物的童年都是发奋苦读的;而如果择校、择班加发奋苦读仍然不能在班上名列前茅,那就是中国教育的“体制问题”了,就必须出国留学……
其实,“好奇”、“兴趣”以及“责疑”更是创新能力的基础。对当今基础教育热议的“创新”话题,吕型伟也早有研究。他认为创新是无处不在的,创造性只能培养、不能教。反观我们的课堂,虽说老师都知道要保护学生的求异想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可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连提问都不会呢?因为老师不认可“胡思乱想”的问题;因为老师要在课堂教学生解答形式多样的习题;因为老师要带着学生应付各种考试;因为社会认可的是高分“通才”,而高分就是“成功”!
然而,没有鼓励创新的教育土壤,怎么能育出英才之苗?牺牲孩子的快乐童趣和发现新奇的本能,去换得“起跑线”上的所谓“成功”,最后的代价就是人的“机械化”。而赢得国际竞争的关键,则完全在于未来人才创新能力的培育水平。所以,“与其言必‘创新’,不如扎扎实实去营造培养创造性的环境。”吕型伟的这句真话,值得每个岗位上的教育人细细品味,更值得后辈的教育人加以努力传承。同时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更应该强调——孩子的成长比成功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