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锋精神是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但从上个世纪80年代至今,约每隔10年社会思潮中尤其是青年群体中总会发出“雷锋精神是否过时”的疑问。2012年,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也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号召49周年,各地主流媒体在
一、《假如雷锋“穿越”到今天》的时代引领性
此文作者汪劲松和雷锋是同时代人,从事基础教育已经40多年,系特级校长和全国劳模,也担任过多家上海知名学校的校长,这样身份的作者出面本身就很有说服力。他的文章开门见山,指出:半个世纪以来,雷锋精神始终伴随着我们。有过苦难童年的雷锋,没有条件像现在的青少年那样,能够接受完整的基础教育。但他成长在解放初,成熟在上世纪60年代初。那个时代要求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发愤图强、立足岗位、奉献国家。一句话,就是要以天下为己任。而“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责任感,使得雷锋将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这就是世代称颂的雷锋精神,也是我们民族的高尚源泉”。
半个世纪过去了,今天的青少年怎样与时俱进地学习雷锋呢?作者认为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学习雷锋“牢记历史使命、担起时代重任”的情怀。作者还幽默地表示——如今学生常常喜欢 “穿越”,只是这些“穿越”往往是迷恋古代,在“穿越”的精神世界里又缺少些对现实责任的担当意识。“作为一个从业40多年的基础教育工作者,我也想和雷锋一起穿越一回”。作者积极地设想——如果雷锋活在今天,而且是一名青年学生,他一定会关心时政,热爱集体。因为他懂得,只有关心时政,他的脉搏才会与祖国的心脏一起跳动;只有热爱集体热心帮助别人,才会热爱自己的国家;只有善于团队协作,才会使创新能力持续发展。
文章最后呼吁:今天的青年学子们,就要像雷锋那样,自觉关心祖国的前途、民族的希望、人类的命运;就要像雷锋那样,有精神地生活、有精神地工作、有精神地学习。同时,学校应该鼓励青年学生努力成为当代的雷锋,因为这是成长的必然、发展的呼唤、时代的重托。也只有这样,他们未来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更具意义和更富有创造性。可以说,这是一篇来自基层、源于生活的好文章。
值得指出的是,此文发表之前的网络评论里也有“关于雷锋活到今天的假设”,但结论都是负面的。如声称雷锋在今天社会的遭遇是:1、被骗光所有津贴和存款;2、因为在砖窑帮忙,被砖窑老板直接扣留;3、因为在火车站替别人买票,被当做票贩子;4、因为用汽车帮别人拉东西,被认定非法营运而罚款三万;5、因为帮助小商小贩推车,被城管认为是一伙;6、由于对待工作要像夏天般的火热,被认为好表现;7、由于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被认为别有用心。
而解放日报观点版及时发表题目新颖、崇尚责任的此文之后,在24小时内、20多个有广泛影响力的网站迅速加以转播。除人民网、新华网、中国网、光明网、中工网等主流网站外,新浪、搜狐、腾讯等商业网站也在第一时间转播;长城网、华龙网等外省市政府主流网站积极跟进;凤凰网、星岛网等海外网站高度关注。光明网和搜狐网还进行了三次滚动即时转发,一些民间网站也纷纷跟帖,网民们表达了对美好情感的赞美;此外,解放日报观点版文章还得到了雷锋家乡和工作地区传媒与网站的热烈呼应。总之,正面“穿越”的效果完全覆盖了负面“穿越”,也起到了党报引领网络舆论的积极作用;这一经验值得今后继续运用。
二、汪劲松观点版文章引发的系统内热潮
汪劲松同志目前系上海西南模范中学校长,他的文章在解放日报观点版发表之后,立即受到了党组织的重视,在其服务的徐汇区教育系统产生了积极的反响。
徐汇区是上海基础教育大区和强区,该区教育党工委长期以来特别重视师生政治思想工作;并注重在局域网上及时展开相关引领。
首页的评论还写到:在任何一个时代,雷锋精神都不会过时!因为雷锋精神是丰富而立体的,它是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它是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它是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它是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它是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徐汇教育网还从
在徐汇教育党工委的统一部署下,徐汇教育系统各单位的党组织以及团组织纷纷展开了弘扬雷锋精神的具体行动。各单位及时地将丰富多彩的活动记录和学习心得发布在徐汇教育网上进行交流;而整个三月份就自然定格为雷锋主题月。
雷锋精神最小的受众是幼儿园的孩子们,那么,3~6岁的孩子能够知晓雷锋吗?为了让孩子们能记住
老师们也在以身作则,如机关建国幼儿园的党团员们就积极开展了“雷锋月”社会实践活动,走进社区、走进师生、走进家长,解困难、做实事、惠群众,以实际行动践行“五个一”的承诺。“五个一”的承诺非常具体,主体内容如下:
1、为社区献一份力量:团支部书记蒋蕙兰老师参加了“携手促和谐,服务进社区”的天平社区学雷锋为民服务活动,为社区居民进行学龄前儿童入学咨询及育儿知识的宣传。2、为老人送一些关爱:党团员教师带领大班幼儿走访天平养老院,为老人表演节目,陪老人聊天,剥橘子给老人吃,给老人们带去欢声笑语。3、为群众做一件好事:党团教师们带头打扫幼儿园的门厅、走廊、办公室等,让师生们在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中生活、学习、工,并利用自己的休息时间,积极参加各活动室布置,为孩子创设丰富的游戏环境。4、为孩子们讲一次故事:大班的团员教师利用晨会课为幼儿讲述雷锋的故事,带领幼儿齐唱《学习雷锋好榜样》,激发了孩子们学习雷锋的愿望。小中班的团员教师们编排了情景表演,再现雷锋精神,将雷锋叔叔的形象播种在了幼小的心灵中。5、共同观看一场电影:党支部还组织青年教师共同观看雷锋电影,重温经典,并结合雷锋的故事,挖掘身边的好人好事,在发扬雷锋精神中促和谐、聚人心;并促进思想上的升华。
中学生已经可以走近社会,以雷锋的方式直接体验“服务群众”的快乐了。如绵绵春雨中的
徐汇教育党工委始终指导着局域网上的讨论,而当《学习雷锋好榜样、徐汇学子有担当》系列报道即将告一个段落时,徐汇教育网也做了一番总结;结论是学习雷锋永远没有结语,只有新的开始、新的思考和新的征程。总结还指出:雷锋,一直在领跑着我们。我们始终在问:雷锋,今天该怎样追随你前行?而从徐汇教育网已经发表的70多篇学雷锋系列报道中,我们清晰地看到,雷锋精神引领着一代代徐汇师生,学雷锋活动始终与时代同行,生机勃勃、蔚为壮观。如第四中学预初同学拉起小乐队,走进敬老院,为老人脱鞋换鞋,坚持在舞台上为社区居民演出——徐汇学子追随雷锋的“贵坚持,明道理”。南洋初级中学与云南屏边县某中学结成了姐妹学校,每年学校的爱心义卖活动还是那么热闹,但师生们心中都有了更明确的目的:帮助贫困地区我们的同龄人们——徐汇学子追随雷锋的是“能奉献,有担当”。屠剑旭两次入河救人的一瞬间心中的念头是“我要救人”;阮心驰排开众人搀起晕倒的老人一瞬间心中的念头是“我要扶人”;轮椅上的优等生唐旭面对党旗庄严宣誓一瞬间的念头是“我要回报”……徐汇学子都可以像雷锋那样做一块砖、一片瓦,哪怕是一颗螺丝钉……总结最后诗意地落墨:雷锋精神,已成为流淌在中国人血脉中的基因,只要有人群的地方,就有雷锋。
三、共同心得:雷锋精神为什么不会过时?
汪劲松同志是我的忘年交,他在解放日报观点版发表的文章源于其在2012年第一学期学校开学典礼上的讲话。副校长郑文同志曾在
汪劲松的文章在解放日报观点版发表后,作为徐汇区政协委员的我和他也进一步交流过思想。我们都觉得言犹未尽,于是我们在
今天是毛泽东主席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伟大号召的49周年纪念日,今年也是雷锋同志牺牲50周年。雷锋精神在伴随我们成长的过程中,并非一帆风顺。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大约每隔10年,青年一代就会发出对雷锋的种种疑问。疑问的表述有多种,但最核心的部分则是——经济学研究中有一个重要的假设,每个人都是理性的即利己的,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计划经济时代下产生的“雷锋精神”是不是已经不适用了?今天,我们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雷锋的时代责任意识是永远不会过时的。雷锋出身在解放前,有过苦难的童年,成长在解放初,沐浴了党的阳光雨露,成熟在三年自然灾害时期,成为全国人民的学习楷模。那个时代要求全体中国人民,要急党所急,想党所想;要艰苦奋斗,发愤图强;要立足岗位,奉献国家。一句话,要以天下为己任。雷锋正是意识到这个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起了他所处时代的岗位责任和社会责任。今天以及今后,无论社会怎样进步、无论技术如何进步,“责任”都是必修课。
其次,从方法论上看雷锋非常善于敬业,这同样是当代青年必须具备的品质。雷锋总是抓紧时间学习理论,钻研技术,提出要像钉子一样有挤劲和钻劲;雷锋坚决服从祖国需要,干一行,爱一行,无论在哪个岗位都要“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雷锋最后一个岗位是运输重型卡车驾驶员,他能够独立保养、维护和修理他的生产工具,其技能在当时是非常高超的。而现在我们熟悉的活雷锋,个个都是爱岗敬业和技能领先的劳动模范。如水电工徐虎是这样,数控机床操作工李斌也是如此。可以说,任何行业、任何时期,都是需要大批量的雷锋式员工的。
第三,从为人处世上看雷锋是非常宽容的,他的名言就是“对同志要象春天般的温暖”。在他的短暂人生中,不同时期都有他关心农友、工友和战友的感人案例;不仅在生活上关心他人,而且在精神上鼓舞他人。这样的日常行为,在今天中国社会的任何角落都是需要的,也都是广受欢迎的。同志之间形成互帮互助的友爱关系,实际上也是部队、机关、学校以及各类企事业单位普遍认同的值得追求的工作氛围。那些取得卓越成就的单位,无一不是和谐团结的集体主义典范。
最后,套用一下雷锋名言——“人的一生是有限的,而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们认为“发展的
是有限的,但发展的欲望是无限的;有限的
无法支撑无限的欲望,所以更需要提倡雷锋精神中的奉献内涵”。而对于单位、社会和自然,我们也必须做到“多给与、少索取”,否则我们的发展就是不可持续的。
我和汪劲松之间的介绍人是时任徐汇教育党工委书记的王纪远同志,他目前是徐汇区天平街道党工委书记,在实际工作中更加注重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汪文在解放日报观点版发表后,王书记在第一时间就向汪校长表示了祝贺。我和汪校长的联名文章在《徐汇报》发表后,王书记又要求我给他的天平社区刊物写点精炼的文字,并强调要有针对性。我欣然写出了这样的想法——《常态化关键是表彰》,全文如下:
关于“雷锋叔叔没户口”之说,我是明确持反对意见的。其实在我们的身边,好人好事层出不穷;志愿者队伍也已经形成规模。但为什么有种说法叫做“雷人多、雷锋少”呢?我认为这和传播不力有很大关系,其中就有一种观念上的偏差。
雷锋所处的60年代初期,社会上未必没有阴暗面。但当时的主流媒体时时在弘扬“共产主义风格”,就是里弄和学校的墙报、黑板报都在经常性地表扬“好人好事”。我小时候善游泳、会人工呼吸,一次在游泳池边参与救助行动后,居委会还给我家里和学校贴过喜报;并要求邻里、同学向我这个“小雷锋”学习。
现在,人们仿佛认为好人好事是应该的,没有必要声张;有时,还刻意低调。于是,在“活雷锋事迹”供应有限的同时,“丰富的雷人”语言和形迹得到了迅速的传播。这实际上并不利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客观上也产生了社会道德倒退、滑坡之类的假象。事实上精神文明建设的成果,在每一个小区、社区和单位都非常地丰富、多彩和具体,直接体现了时代的道德风貌和社会和谐程度。
因此呼吁:小区、社区和社区单位,对各自区域产生的“好人好事”给予经常性地表扬和表彰;并通过社区媒体、单位网络、喜报贺信等形式加以传播。也只有这样,“活雷锋们”的口碑才会成为精神文明的丰碑、成为和谐社会的基石。
《常态化关键是表彰》一文在天平社区刊物《天平家园》月报上刊登的同时,也刊登了一批由社区(街道)党工委表彰的好人好事。至此,解放日报观点版弘扬雷锋精神文章所产生的热效应告一段落。而我认定,这就是影响力的表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