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中全会提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为汽车行业“十五五”规划明确了发展目标。针对行业要如何才能更好实现系列目标,上海社会科学院常务副院长、中国工业经济学会副会长、研究员干春晖在接受《中国汽车报》记者采访时强调,实现“十五五”汽车产业发展目标,需立足全局视野,系统把握行业态势,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引擎,以深化改革为根本动力,统筹供需两侧,优化产业结构,方能蹄疾步稳迈向既定目标。坚持系统观念,强化顶层设计。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将市场主导与政府引导有机结合,优化创新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布局,破除体制机制壁垒,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良好生态。唯有如此,才能将宏伟蓝图转化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使汽车产业真正成为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战略引擎,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坚实支撑。
四方面推进4000万辆目标实现
从战略层面审视,汽车行业年销量4000万辆与新能源渗透率超70%的目标,是扩大内需、畅通国内大循环的重要抓手,也是推动绿色低碳转型、落实“双碳”承诺的关键路径。干春晖强调,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已迈入由大变强的新阶段,产销规模稳居全球首位,新能源汽车发展领先世界,但依然面临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足、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有待提升、市场消费潜力释放不充分等挑战。尤其在全球科技竞争加剧、贸易环境错综复杂的背景下,实现目标绝非易事,必须坚持问题导向,增强忧患意识,以系统性思维破解发展瓶颈。
要实现系列目标,首要在强化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瓶颈。要聚焦电池、芯片、操作系统等“卡脖子”环节,加大研发投入,构建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体系。新能源汽车渗透率的大幅提升,有赖于续航里程、充电效率、安全性能等痛点问题的根本解决。应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攻关全固态电池、车用人工智能、智能网联等前沿技术,同时完善标准体系,推动技术迭代与成本下降并行,为市场普及奠定坚实基础。
其次,需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拓展市场需求新空间。建设强大国内市场,要求汽车产业精准对接消费升级趋势,优化产品供给结构。一方面,要巩固新能源汽车领先优势,丰富车型矩阵,覆盖多元消费群体;另一方面,要加快商用车、专用车等领域电动化转型,补齐细分市场短板。政策层面,可延续购置税减免、充电设施建设补贴等激励措施,但更需注重长效机制,如完善二手车流通体系、推动电池回收利用,释放循环经济潜力。同时,顺应数字化、智能化浪潮,培育智能网联汽车新业态,开拓共享出行、车电分离等商业模式,激发消费新动能。
第三,要优化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汽车产业涉及上下游众多环节,需加强统筹协调,打造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重点支持零部件企业专精特新发展,突破高端材料、精密制造等瓶颈,减少外部依赖。在国际层面,依托“一带一路”倡议,鼓励优势企业走出去,深度参与全球分工,同时防范化解外部风险,维护产业安全。此外,应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充电桩、换电站、氢燃料供应网络建设,消除用户焦虑,为新能源车普及创造便利条件。
最后,必须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要素。新发展格局是开放的双循环,汽车行业需在扩大内需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竞争。要优化外商投资环境,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支持自主品牌开拓海外市场,提升国际影响力。通过举办国际展会、参与标准制定等方式,增强话语权,推动中国汽车从“产品输出”向“技术输出”“品牌输出”升级。
加强核心技术攻关实现关键技术自立自强
在干春晖开来,汽车行业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必须加强核心技术的攻关,在固态电池、自动驾驶等方面不断强化科技创新水平,提上产品核心竞争力。干春晖表示,全固态电池代表着能源体系的根本性革新,是提升产业链安全性与竞争力的基石;智能网联与自动驾驶的深化,是汽车从交通工具向智能移动空间演进的必然路径,将催生万亿级的新业态;百公里电耗的严苛标准,则是对能源利用效率的极致追求,是绿色发展理念在微观技术层面的硬性约束。“当前,我们虽在市场规模和应用推广上占据先机,但在基础材料、核心算法、高端芯片、先进工艺等底层环节仍存在短板,亟待通过有组织的科研和全链条协同实现突破。”
在干春晖看来,实现全固态电池从材料创新到小规模量产的关键一跃,必须强化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创新联合体攻坚作用。应聚焦固态电解质材料、界面稳定性、规模化制备工艺等核心瓶颈,布局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鼓励整车企业、电池巨头与材料、化工领域科研机构形成创新联盟。尤其要重视中试环节的投入与政策支持,建立贯穿材料研发、电芯设计、制造装备到回收再生的全产业链示范线,打通从实验室样品到商业化产品的“死亡之谷”。在此过程中,需同步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标准体系和专利池,掌握未来产业竞争的战略主动。
推动L2级及以上智能网联技术全面普及,并实现L3/L4级自动驾驶在特定场景的示范应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这要求“车、路、云、网、图”一体化技术协同发展。在“车”端,要重点突破高算力车规级芯片、操作系统、感知融合与决策规划算法等关键技术。在“路”侧,需加快部署覆盖主要道路的智能化基础设施,推动车路协同标准统一与数据交互。更为关键的是,要积极探索适应高等级自动驾驶的法律法规、产品准入、安全监管和责任认定体系,通过设立先导区开展政策与标准的集成测试,为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扫清制度障碍。商用车作为生产工具,其智能网联化渗透率目标更具现实紧迫性,应优先在港口、矿区、干线物流等封闭或半封闭场景实现突破,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
将乘用车百公里电耗控制在10kWh以内,是对车辆轻量化、电驱动系统高效化、热管理智能化等全域能效优化技术的综合考验。这需要从材料科学入手,推广碳纤维、铝合金等轻质材料应用;在三电系统层面,持续提升电机效率、降低电控损耗、优化电池包能量密度;同时,通过智能能量管理算法,实现对整车能耗的精准控制。此举不仅是技术命题,更是市场导向,需通过强化能耗标准引领,例如完善“双积分”政策中的电耗考核要求,倒逼企业将能效提升置于技术研发的核心位置。
来源:中国汽车报网,2025-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