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民大学前副校长、大华讲席教授杨慧林认为,要理解历史的中国之学和现当代中国之学,关键在于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寻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这是一个历史的逻辑,又是一个底层的文化逻辑。
“有很多现实的问题发展到现在,不仅仅是历史的选择,有时候也是文化的选择,它的结果因为文化形态而注定。”杨慧林举例,比如中国人讲共同,无论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还是全人类共同价值,和西方人讲的“同”从文化逻辑上就不一样。
简单地说,其实中国的思想是从共来解释同,共是“相与而共”,重点在于分享。和西方哲学逻辑里的“同一律”的同,即认同完全不是一回事。所以只有在中国的传统思想体系里才能既讲和而不同,又讲天下大同。“为什么又能不同又能大同?这个时候西方人就会难以理解。”
“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比如《周易》里的阴阳、《庄子》中的东西相反而不可以相无、《道德经》里的前后相随,长短相依等等。”杨慧林认为,若要解释现代的中国,只从意识形态的立场出发,是不够的,一定是要追溯到哲学根基上,才能把“中国”这两个字说清楚。
杨慧林表示,关键问题在于,这一过程不能自说自话,只从自己立场出发。得讲别人能听得懂的话,进行对话才是有效交流,否则只是发出一个声音而已,产生的效果完全是错位的。一定要用世界能听懂的语言去阐述,实现“中话西说”和“西眼看中国”,而世界中国学大会正是这样一个理想的平台。
一个例子是,中国古代有一种叫投龙简的祭祀活动,最开始关注这个话题的不是中国学者,而是法国的汉学家沙畹,他从中分析出一些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虽然不全面,但在他的带动下,中国学者也开始纷纷跟进,继而将这一研究做深做透,取得了较大的学术成果。
“站在不同的视角,海外汉学家往往能够看到中国学者容易忽视的问题,进而激发思考,产生学术碰撞交流,而他们也可在这一过程中受益,从而真正了解中国。”杨慧林表示,所以在中国学领域,中国学术界能够建立一个平台,与西方学界有更充分的深层的沟通,是非常有价值的。
来源:上观新闻,2025-10-13 ,作者:新民晚报李一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