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随笔】曾燕波:拉脱维亚:现代化发展离不开历史文化传承

日期:2025/10/11|点击:12

2025年春节刚过,我就前往里加参加学术会议暨第七届国际经济会议《创新、信任、责任:最新科学发现,合作与最佳实践》论坛。

里加是北欧国家拉脱维亚首都,也是波罗的海国家中最大的城市。这座城市是波罗的海国家主要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工商业中心,被誉为“波罗的海跳动的心脏”和“北方巴黎”。

其实,里加并不大,从中国视角来看,也就是一个地级市大小。在里加的几天时间里,我对这个城市进行了深度考察,感受到这个国家别具一格的历史文化与现代化发展。

拉脱维亚科学院:浓厚的历史印记

拉脱维亚科学院举办的国际论坛,聚集于道德考量如何塑造技术进步,以期贡献于经济可持续增长,服务于全球福祉。来自德国、波兰等欧洲国家的学者参与论坛,三位中国学者的东方面孔在其中格外醒目。很多学者主动过来与我们交谈,我也惊奇发现,他们大多来过中国上海。

办会团队中也有好几名当地年轻人,虽然没有来过中国,但会讲中文。这是基于这个组织有意于与中国长期联系,也是青年人对东方的向往或兴趣。

拉脱维亚科学院是首都里加的标性建筑,在里加的很多地方都能看到,很是宏伟。拉脱维亚科学院大厦是带有明显“父权崇拜”思想的建筑,兴建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1953年至1956年,是苏联送给拉脱维亚的礼物。

拉脱维亚:割不断的记忆

不仅是拉脱维亚科学院,走在里加的大街小巷,很多建筑物和街道都透着苏联印记。其中,最大的商店便和莫斯科红场边的商店内部格局完全一样。作为苏联的一员,半个世纪的历史痕迹在城市的各处彰显,也是拉脱维亚目前社会发展的基础。

但是,拉脱维亚人大多不认同苏联。在我们住的酒店大堂可以醒目地看到三面旗帜,一面拉脱维亚国旗,一面欧盟旗帜,还有一面是乌克兰国旗。

这就不得不说说拉脱维亚的立即下载半岛综合体育app官方版本 。

拉脱维亚共和国位于波罗的海东岸,北与爱沙尼亚、南与立陶宛、东与俄罗斯、东南与白俄罗斯接壤。国土面积64589平方公里,设有35个县和7个市,总人口190万人,首都里加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三分之一。

10世纪时拉脱维亚建立封建公国;12世纪末至1562年,被日耳曼十字军侵占,后归属德利沃尼亚政权;1583年至1710年,先后被瑞典、波兰立陶宛联邦瓜分;1710年至1918年,先后被俄罗斯帝国和德国侵占;1918年宣布独立;1940年,成立拉脱维亚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同年成为苏联加盟共和国之一;苏联解体后,1991年,拉脱维亚恢复独立;2004年,拉脱维亚正式加入欧盟,成为北约成员国;2007年,成为申根公约成员国。

历史是割不断的。作为人口稀少、国土面积不大的小国,拉脱维亚不断被侵占或吞并。在苏联时期,拉脱维亚人国家认同感不足,主要源于刚建国时政府对当地精英的打击。但我们也应该看到苏联时期拉脱维亚国民平等地位和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涉及的各国家经济大幅倒退,经历很多年国民经济才得以恢复发展。

2021年,拉脱维亚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为4.7%,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7459欧元。2023年,拉脱维亚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为23184.31美元,折合欧元接近2万元。从中可以看出,拉脱维亚在现代化进程中发展速度还是比较快的。

不过,我在里加感受最深刻的就是,这里仍是落后的发达国家。

新城具有浓厚的现代气息,街道宽敞整齐,建筑壮观,喷泉、纪念像和雕刻随处可见。在众多石头街面或水泥沥青街面上,小汽车很多,不和谐的是汽车过后尾气令人窒息,因为这里汽车用的是柴油。走在人行道上几乎看不到东方人,虽能沉浸在满满的异国风情中,同时也反映出这里人口流动性不强,国际化程度不高。

拉脱维亚的商品大多进口。各国之间的距离很近,拉脱维亚市场上看到的水果蔬菜特别新鲜。这里的生活用品也主要依靠进口,说明还没有形成完整的工农业体系。

这里物价比德国等其他欧洲国家低,但比中国要高。拉脱维亚人平均收入并不高。我了解到,拉脱维亚科学院教授的收入换算成人民币每月1万元左右,很多研究要靠个人拉赞助,年轻学者则跟着研究团队严谨做学问。

里加古城:现代化都市中的文化明珠

我们入住的酒店就在里加老城旁边,每天开会都要走过老城。会议的最后一天,主办此次会议的拉脱维亚科学院林达教授带我们深度游览了老城和大巴扎市场,走遍了所有景点,体会这里的历史文化和日常生活。

可以说,里加老城浓缩了整个拉脱维亚的历史和文化。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为,里加丰富的新艺术运动建筑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里加也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单。

里加老城在道加瓦河右岸,有运河环绕,面积只有50公顷,却有800多年历史,历史古迹和建筑保存完好。老城具有中古时代城市的特征,街道狭窄,青石铺成的小路虽狭窄曲折,但四通八达。房屋低矮,建筑构造奇巧,屋顶多用红瓦,每个屋顶上都有一只闪光的金属制的公鸡──风信鸡。步入里加老城,恍如时光倒流回中世纪。

老城的最高点圣彼得教堂是典型的哥特式建筑,内里玲珑,装饰也多,外墙布满了新新旧旧的红砖。然而,它最初的面貌却是木头的。由于是木质结构,在二战中损毁严重,带有风信鸡标的塔尖倒下,被收藏在教堂里,现在的塔尖则是金属结构的。

在教堂登顶后,老城尽收眼底,满目的红顶蓝墙,错落有致,还可以看到远处的道加瓦河、拉脱维亚科学院、里加铁路桥、中央市场,不愧是“北方的巴黎”。

广场中央,小巷深处,到处都是露天咖啡厅和酒吧。在这里留学的冯博士带我们去了一家室内咖啡酒吧,老房子和家具到处透露着历史和现代的生活方式,其完美结合令人感觉这就是时尚。

在里加的最后一天,我们和冯博士聚餐,他带我们去的餐厅就更有中世纪的感觉了。古老的大门不在话下,顺着狭小破旧的木质楼梯进入到地下,看到的是昏暗的烛光和各式各样的“原始”桌椅,食物味道极好,很有特色。

老城小商铺很多,许多店铺隐藏在小巷深处,没什么显眼的招牌,但透过橱窗就可以看到装饰富有情趣。据说这里的奶油起司很好吃,黑药酒果香浓郁,有保健作用。拉脱维亚盛产琥珀,工艺堪称一流。这里的商业还是诚信的,不用担心假货,不会漫天要价,也不讲价,标多少就是多少,能省不少麻烦。

歌剧院:文化传承和艺术品质的结合

要体会当地文化,看剧是一个好主意。开会期间,当地学者很积极地向我们推荐看歌剧,原因是可以更直观看到当地文化。

位于老城附近的拉脱维亚国家歌剧院是拉脱维亚最著名的文化中心。新古典风格的歌剧院建筑本身就是一件艺术品,是拉脱维亚建筑史和文化史上最了不起的成就之一。歌剧院设计精巧,古朴典雅,尤其是创新的舞台设置,为里加带来世界级的指挥家、歌唱家等远道而来的贵宾。

拉脱维亚仪式感比较强。每个人都配合场合打扮自己,既是讲究,更是一种礼仪。看歌剧时,拉脱维亚人更是要精心打扮一番,调整好心情,专注享受艺术。

今年冬天比较寒冷,三月的气温仍然在零度上下,年轻人在寒冷的冬天也打扮得很漂亮。工作人员严格要求大衣在进门后寄存,不能穿着进入剧场,剧场两侧因此也有大片的存衣间。

我们看的歌剧是《爱的甘醇》,这是意大利作曲家多尼采蒂(17971848)的作品。此剧是他的成名作,其中一首男高音浪漫曲《偷洒一滴泪》已成为男高音独唱曲中经常演唱的曲目,备受人们的喜爱。

我原以为,在这个落后的发达国家里,歌剧不一定能代表欧洲的顶级水平。本着参观“当地特产”的目的前往,没想到得到了惊喜。后从冯博士那里得知,拉脱维亚歌剧在欧洲是一流的。

室外寒风凛凛,室内温暖如春。我看到观众对精彩片段的着迷,他们是懂得欣赏的。后来我了解到,这是当地人生活的一部分,他们总是把生活安排得很有艺术感。特别是年轻人,约会时定期参加各种文化艺术活动,生活节奏不会安排得太满。他们认为,工作是为了更好地生活。这是一种通过文化现象所表现出来的生活观念。

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拉脱维亚的经济发展速度在西方国家中尚可。这里人口稀少,就业竞争比较小,会议期间也没听到过青年就业难等话题。当地青年大多会讲英语,交流起来很方便,能感受到拉脱维亚具有较高的教育水平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秉持传统、追求艺术和仪式感的观念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老城的小路不知走过多少遍,就像是上下班的必经之路,熟悉后再离开便产生了浓浓的不舍。在前往里加的旅途中,又是转机,又是入关,还有时差,一路很是辛苦,想着这辈子也就来这一次。可是,临回国时我想的却是什么时候能够再来。文化差异导致各国各地区的人生活习惯不同,但对历史文化的喜爱,对现代化的追索,全世界都是一样的。

 

来源:上观新闻2025-10-10

作者:曾燕波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