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吴晗:明清时期上海女性风采

日期:2025/03/14|点击:12

明清时期,上海地区的一些女性在诸多领域作出一番成就。她们的事迹和形象被不断书写,彰显了女性风采和力量。

学习与革新——

明清时期,以丁娘子、韩希孟等为代表的女性,学习并革新纺织技术、刺绣技术,激发了女性从事社会生产的潜能,于地域经济发展大有裨益。

明代松江妇人丁娘子手指纤巧,能纺出精细而平滑的丝线,织就细密精美、平软柔和的布匹,创下女性独立品牌“丁氏布”。“丁氏布”似绸似锦,光洁如银,又被称作“飞花布”。《阅世编》中记录,“松城之飞花”为当世名品。《天工开物》称赞,“织造尚松江”。宣德年间,巡抚周忱惊叹于松江布匹之精美,上奏朝廷,以布代税,而贡布中又尤以“丁氏布”为上品。朱彝尊、丁宜福、曹树翘等人也对“丁氏布”大加褒扬,并将丁娘子和黄道婆相媲美,赞曰“娘子道婆重沪邑”。

这一时期,很多上海女性五六岁时就开始学习纺织之术,“无间寒暑,自幼学习”;结婚后,又带着纺织技术去夫家继续工作。明代诗文作家徐献忠认为,松江府女性日日劳作,其勤苦程度远胜于周边地区。

“娘子鸣机丁氏布,美人刺绣顾家工。”除了精美细密的布匹转销各地,上海还有露香园的顾绣闻名于世。顾绣源自松江进士顾名世家族的女眷,代表人物有缪氏、韩希孟等,多以宋元名画为摹本,针法细密,繁复多变,色彩分明,点染成文,是融绘画与刺绣于一体的高超技艺。特别是,“顾绣斗方作花鸟,香囊做人物,刻划精巧,为他郡所未有”。

缪氏是顾名世儿子顾箕英之妾,传其名瑞云。她未嫁前就长于宋绣,擅绣人物与佛像。韩希孟是顾名世孙媳,顾寿潜妻。她出身名门,据说为韩琦后人,善于以画入绣。韩氏及其丈夫皆擅绘画,二人共同切磋画技,运用独特的针法搭配出斑斓的色彩,艺术水平高妙。韩氏之作又被称为“韩媛绣”,多为大家族收藏。

还有一位顾氏后人,24岁时丈夫去世,守节不改嫁,一心抚养孩子。为了生存,她出门传授顾绣之法,慕名而来的女性络绎不绝,习得技法后用于家庭营生,以至于“百里之地无寒女”。

保家与卫国——

明代中后期,沿海地区面临倭寇侵袭,上海深受其扰。文士陆深的夫人梅氏以及瓦氏夫人等,在上海抗倭运动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梅氏出身上海望族,家资颇丰,与陆深伉俪情深,持家有方,又乐善好施,曾捐田百亩免除乡人劳役。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两次突袭上海,一登岸就烧杀抢掠,民众苦不堪言。值此危难之际,上海人自发捐款修建城墙。此时,梅氏挺身而出、慷慨解囊,几乎倾尽陆家的家产和自己的嫁妆,用于修建城墙,并出金自建小东门,为周边修桥铺路建园。她甚至主动拆除陆氏祖宅数千楹,为修筑城墙腾出空间。城墙抓紧修缮完毕后,倭寇又一次来袭,未能进入上海县城,百姓得以保全。《梅淑人墓志铭》赞其“胸襟智虑,殆出丈夫右”。

除了梅氏之外,还有一位瓦氏夫人亦在明代的抗倭运动中取得突出成绩。瓦氏是壮族人,带兵镇守在金山卫。嘉靖三十二年,倭寇众部大举侵犯沿海一带。时任抗倭总督张经举荐、请调强悍能战的壮族俍(狼)兵以抗之。然此时田州土司仅七八岁,年近六十的瓦氏主动请缨,以女官参将身份奔赴抗倭前线。

此前,瓦氏夫人于地方治理中已展现非凡才华,“凡州之利害,躬为规画,内外凛然”。在御倭中,她不仅骁勇善战,还屡出奇谋,在金山卫之战、漕泾之战、柘林之战、双溪桥之战、松江之战等多场战役中数次力挽狂澜、扼守门户。

瓦氏习得岑氏武艺,尤擅双刀,其双刀法后风靡江南。有诗赞曰:“女将亲战挥双刀,成团雪片初圆月。”瓦氏还熟练运用兵法,其所携俍兵自有一套兵法体系,七人为一队,相互配合,攻守兼备,出奇制胜。这套方法后为戚家军所学,改良为“鸳鸯阵”。

士人有感瓦氏的功绩,多著写诗文、戏曲等以称颂之。徐渭杂剧《四声猿》中的《雌木兰替父从军》,据传就是有感瓦氏夫人之事迹而写的。宋景和《新航市》、朱察卿《江南感事诗》等记载了江南民众为了迎接瓦氏夫人到来,捕捉猫蛇等以供军需之情形。

闺情与新声——

明清以来,上海地区女性文人的数量有长足增长,且会以家族的形式驰骋于文坛,如王凤娴母女、章有湘姐妹等。她们吟咏闺情,表达伤春悲秋的女性感怀,书写具体的日常生活和丰富的娱乐交游活动。

比如,章有湘书写家中众多姐妹聚集一处赏花联句的娱乐场景,又写婚后的惆怅与哀婉,描摹闺阁女子的欣喜与悲哀:“忆昔同在翠微阁,飞文联句夸奇作。那知江海各天涯,青鸟无情双寂寞。苏合房中愁索居,尺素遥传锦鲤鱼。为问江淹五色笔,拟成团扇近何如。”

还有女性辅助丈夫处理各类事宜,如王凤娴协助丈夫张本嘉赴任外地,一应处理家中事宜,并如同一位儒士,跟丈夫诗歌应和。当她听说自己被封为孺人后,“泊然不以动意,暇则拈书课其子女,吟咏自如”。

对于社会危难,很多知识女性亦有深切感悟。“风云自护雌雄剑,肝胆常怀虎豹韬”,写出了章有湘的妹妹章有渭期冀投身疆场的心路历程。章有渭的诗歌被赞为“高旷神远,真可直追初唐矣。读之不得不为俯首,觉中晚反不及”。章氏姐妹的文风,从闺情知音转为抒发社会新声,彰显了女性自觉的力量。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5-03-11

作者:吴晗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