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毕旭玲:人类共享的中国春节

日期:2025/02/14|点击:11

春节(农历新年)不仅是中华民族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也已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2024年12月4日,中国申报的“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近日,“我们的节日·春节”系列主题展在上海社会科学馆开幕。展览涵盖四部分内容,其中,春节知识展、“我们的春节 大家的节日”展、猜灯谜等互动展由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上海市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主办,“年画里的春节”展由上海社科中心、华东师范大学海上风民俗博物馆主办。展览包括近两百幅图像,以丰富的内容和多样化的形式,梳理了中国春节发展传播的历史,展示了春节的独特风貌。

本报约请策展人毕旭玲撰稿,讲述本次春节展与众不同的三大看点。展览将持续至2025年3月。

中国春节走向世界的历史过程

春节的基本内涵是历法的岁首,因此历法是春节域外传播的重要载体。中国春节域外传播的历史可以追溯至遥远的先秦时期。本次“我们的春节 大家的节日”展,主要梳理了中国春节的域外传播过程。

从夏朝开始,中国历法就是阴阳合历(又称“农历”“夏历”),既融合了地球、月亮和太阳的运转周期,又能保持月份和气候的冷暖一致,先进性相当明显。因此,当“殷末三仁”之一的箕子在周初远走朝鲜半岛,并在那里建立起了箕子朝鲜政权后,先进的中国历法开始在朝鲜半岛传播,那里的民众也开始庆贺中国新年。

秦汉时期,随着中国影响力的扩大,具有先进性的中国历法传布范围更广,中国新年不仅在东亚得到巩固,还开始传播到东南亚地区。

公元前108年,汉武帝发兵消灭了叛乱的卫氏朝鲜,在其辖地先后设置乐浪、临屯、玄菟和真番四郡。也是在汉武帝时期,由于《太初历》的颁布,农历正月成为岁首,春节的时间正式固定下来,四郡民众也开始将农历正月初一视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

到东汉光武帝时期,日本列岛众政权之一的倭国遣使入汉朝贡,其王受封为“汉倭奴国王”,其金印现藏于日本福冈市博物馆。历法在中国古代被视为上承天命的象征,因此藩属国使用宗主国的历法被视为朝贡关系建立的关键,即“奉正朔”。可以想见,汉倭奴国一定使用了中国历法,日本列岛民众由此开启了庆祝中国春节的历史。直到明治维新采用西历之前,日本民众始终保留着欢庆春节的传统。

秦始皇、汉武帝时期,今越南北部和中部先后被纳入中国版图,即秦代的象郡,汉代的交趾郡、九真郡、日南郡。此后一千多年间,今越南北部和中部作为中国的郡县,大多数时间都处于古代王朝的直接统治下,春节是当地民众最重要的传统佳节。“年画里的春节”展所展示的越南年画是中国年画在当代罕见的海外活态传承,许多越南年画中可以看到中国年画的影子,不仅有中国同名年画的翻版,还有汉语谐音年画。由于现代越南已不再将汉字作为官方文字,不会书写汉字的越南艺人们在制版时,仅能大致描摹汉字的形状,导致当代越南年画上出现许多似是而非的汉字。

魏晋南北朝以后,越来越多的东南亚古国奉中国为其宗主国,不仅奉中国正朔,还每年乘海船到中国朝贡。历代《职贡图》不少画面反映的就是东南亚古国朝贡的场景。

据不完全统计,至少3个洲的12个国家已经把春节定为法定节假日,分别是亚洲的韩国、朝鲜、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文莱,南美洲的苏里南,中美洲的巴拿马,非洲的毛里求斯。此外,美国的加利福尼亚州、科罗拉多州、华盛顿州也先后将春节列为法定节假日。

中国春节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

如果从西汉《太初历》确定以正月为岁首,从而使春节的时间固定下来算起,春节已经有了两千多年不间断的发展史。如果从夏朝制订的最早以正月为岁首的夏历算起,春节的发展史已经超过四千年。毫无疑问,中国春节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节日。春节之所以传承发展到今天,依然能获得广泛认同,是因为其中蕴含着非常重要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追求,本展览的多个版块都体现了这方面内容。

对中华儿女而言,在数千年的文化积累和传承发展中,春节已经成为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文化传统。春节蕴含着我们对于家庭伦理、种族延续、文化传承、社会发展等多方面的认知,由此成为我们民族文化的象征和凝聚民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敬天法祖观念是春节形成的重要思想根源。中国古人相信,天地是生命的渊源,先祖是族群的由来,人不应该忘记自己的本源,应始终怀有报德之心,因此很早就举行岁终大祭和岁首祈年仪式,这些祭祀仪式正是春节的源头。岁终大祭是腊八节的雏形,后来形成了“过了腊八就是年”的俗语。岁首祈年仪式演变为正月和立春的种种仪式活动,并表现在各地常见的传统年画《春牛图》中。

馄饨作为一种春节节日食品,是敬天法祖观念的直接体现。馄饨曾是古人冬至祭祖时的必备品,而冬至吃馄饨习俗的产生与冬至作为古代历法的历元相关。历元就是历法推算的起算点,也就是历法时间的起点。盘古神话描述宇宙未开辟时的状态是“天地混沌如鸡子”,“混沌”是宇宙时间的起点。馄饨有天地混沌之象,在历法起算点吃馄饨,是为了纪念开辟天地的祖先神盘古。春节也是一年的起点,因此后来从冬至吃馄饨的习俗中发展出春节吃馄饨的习俗。

在漫长的文化与文明交流过程中,中国春节也已经成为全人类共享的文化财富。春节蕴含的和睦、和平、和谐等中华文明理念,对于保障人类社会更好地延续和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春节蕴含的这些理念是“和而不同”的“和”,是“和合共生”的“和”。中国人年年乐此不疲争论的馄饨与饺子、汤圆与元宵、南方小年与北方小年等“南北问题”,都是“和而不同”“和合共生”的体现。馄饨与饺子有着共同的老祖宗——面片。面片中裹了馅,首先发展出了馄饨,馄饨在南北朝已经成为一种普遍流行的食品。而饺子在元代发展成熟,早期称为“扁食”,一直到明代才产生过年吃饺子的习俗。无论先后,这两种食品都以其形似元宝的外形和吉祥寓意成为过年不可缺少的节日食品。

汤圆作为元宵节的节日食品在宋代已见诸文献,且已有团圆寓意。汤圆的制法是先将糯米粉和成面团,再包入各种馅料,揉成球状;大约在明代,北方出现了另一种外形与结构都与汤圆相似的元宵节节日食品——元宵。元宵的制法是通过不断摇动,使湿润的馅料沾满糯米粉逐渐滚成球状。无论有多少差别,汤圆和元宵都象征着团圆、美满,都体现了中国人重视家庭团聚的特点。

江南春节与上海春节包容与创新的特点

江南春节在传承发展中形成了一些与北方春节截然不同的特点,其中最明显的是包容与创新,上海春节作为江南春节的重要组成部分,继承了江南春节的特点,并将其发扬光大。本展览展出了大量年画,从江南桃花坞年画到上海月份牌年画的发展之路集中体现了江南春节与上海春节包容、创新的特点。

张贴年画以求吉祈福是传统春节的重要习俗。中国年画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不同的艺术风格和明显的地方流派,江南地区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民间年画流派是苏州桃花坞年画。苏州桃花坞年画在清代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分霸南北,形成“南桃北柳”格局。在乾隆年间之前,桃花坞年画主要受到本地吴门画派的影响,呈现出清雅细秀、结构复杂的艺术特色和书卷气,不但畅销江苏、浙江、山东等地,还随商船远销东亚、东南亚,并对日本江户时代的“浮世绘”艺术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从乾隆时期开始,桃花坞年画吸收了欧洲的透视画法和铜板画技巧,题材逐渐从传统吉祥图案转向城市建筑、市井风光等,呈现出雅俗共赏、中西合璧的鲜明特点。

太平天国占领苏州后,部分桃花坞年画画师、刻工南下上海,在小校场一带设摊,融入当地年画业,最终形成上海小校场年画。受上海华洋杂处、中西交融的影响,小校场年画具有鲜明的上海本地特色,比如反映市民生活的世相百态,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又如反映女性在上海商业经济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充满独立精神。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小校场年画开创了以时事新闻入画的先河,具有很强的写实风格。

清末,传统年画在上海发展出了新形式——月份牌年画。月份牌年画是一种年画、日历和商品宣传三合一的广告画。上海开埠以后,随着中西交流的深入,使用西历(即公历)计算时间的需求越来越多,但西历与中国人习惯使用的农历有很大的差别。商家便在传统历画的基础上进行改造,将原本的农历改为中西历对照的年历表,并在图上加商号、公司名称等,然后大量印刷,赠送给顾客,借机宣传商品。这种新式年画在上海一经问世,便很受欢迎,并很快传到外埠。

上述三大看点也是对中国春节在文明交流互鉴中兼收并蓄、传播发展的历史过程的梳理和再认知。本系列展设置了诸多互动环节,如过三门、走三桥、抽福卡、接财神,希望在春节仪式感渐趋淡化的今天,培养观众尤其是青少年对春节的兴趣与亲近之情。大道同行,和合共生,各美其美,美美与共,相信在进入人类非遗代表作名录后,春节必将在深化文明交流互鉴、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方面发挥更重要的当代意义和世界价值。

 

来源:文汇报日期:2025-02-03

作者毕旭玲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