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学习时报刊发专版文章讨论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文章认为,如何在生育、养育、教育各环节中,切实降低家庭成本和妇女负担,是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关键。该文进一步分析认为,生育成本包括“生的成本”,即从怀孕到分娩的成本,以及“育的成本”,即养育和教育成本。除了直接经济成本,生育成本还包括间接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时间成本包括休产假、看护和接送孩子的时间、增加的家务时间和家庭教育时间等。机会成本包括有报酬工作时间的减少、个人闲暇时间的减少、工资率的下降等。
在生育成本中,“育的成本”显然占比更高,也成为育龄人群决定生育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从现有国家和地方政府发布的社会政策来看,无论是延长产假、住房优惠、税收优惠、生育补贴等都是从尽可能降低“生”“育”成本的角度来着手。
隔代抚养是传统且行之有效的育儿支持方式,但这种模式在当下会因为居住安排、人口迁移等面临较多的不确定性。因此,要解决年轻父母的育儿焦虑可能还是要从市场中找办法。但根据笔者亲身经历,当前育儿服务市场除了价格高昂以外,还存在家庭育儿服务供给不足,从业人员信息不透明,服务质量良莠不齐,市场管理不够规范等问题,雇主与从业人员之间的信任危机也制约了这一市场的良性发展。因此,笔者期待育儿服务市场能从以下几个方面有所完善:
一是让市场信息清晰可见、可查可循。育儿服务市场当前存在信息供给与有效利用之间的矛盾。我们期待育儿服务市场能够实现权威监管与优质服务的有机结合。政府平台应在资质认证、违法违规记录等基础信息方面发挥把关作用,市场化平台则可以在服务体验、价格透明等方面形成良性竞争。对于个人之间的非正规雇佣,市场平台可以通过服务预约、服务记录和双向评价等功能,帮助建立可靠的服务信用档案。这样的分工合作不仅能让家长获得更全面可靠的选择依据,也能让认真负责的育儿服务者通过良好的服务记录赢得更多机会,形成优质服务的良性循环,推动整个育儿服务市场走向更加规范和透明。
二是提升育儿服务专业化水平。育儿服务的专业化水平是关系到服务质量和行业发展的核心问题。当前市场上的育儿服务平台多数仅承担信息查询功能,既未能有效把控服务标准,也未能为从业者提供职业发展保障。这种简单的信息中介模式难以满足家长对专业育儿服务的需求,也无助于提升从业者的职业认同感和专业能力。
我们期待看到更多规范化、品牌化的育儿服务机构成长。这些机构应通过建立正规的劳动关系、完善的社会保障和专业的培训体系,让育儿服务真正成为一份受人尊重的职业。通过将专业技能、服务质量和客户评价纳入绩效体系,不仅能激励从业者持续提升服务水平,也能让家长获得更专业、更可靠的育儿支持。这种良性互动必将推动整个行业走向更加专业化的发展道路,让育儿服务真正成为连接家庭需求与职业发展的桥梁。
三是构建多元共治的行业生态。育儿服务市场的规范发展需要政府部门、行业协会、服务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协同参与。政府部门应发挥引导监管作用,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与评价体系,在从业人员资质认证、机构准入管理、服务质量监督等方面建立健全规范制度。同时引入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对服务质量进行定期评估与动态监测,形成客观公正的市场评价机制。行业协会作为行业自律组织,要积极推动建立信用管理体系,开展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教育,促进行业诚信经营。社区作为服务供需对接的重要场所,应设立专门的服务纠纷调解中心,搭建沟通协商平台,及时发现和化解服务过程中的矛盾纠纷。各方主体通过密切配合、各司其职,共同营造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既能让年轻父母获得更专业、更有保障的育儿服务支持,也能为从业者提供良好的职业发展空间,实现行业的良性循环与可持续发展。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2025年01月15日
作者:顾洁,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研究员、产业创新数据实验室主任;杨昕,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研究员、长江经济带研究室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