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到“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杜甫这些广为传诵的诗句无不在向世人展示着诗人心怀天下、忧国忧民的形象。然而,在日常生活中,在和朋友交往时,在面对生活窘境时,杜甫也有幽默诙谐的另一面。他是一个喜欢和朋友开玩笑的人,是一个能够自我打趣、豁达自嘲的人。由此,他的诗歌风格也更为多元化、更加集大成。
戏作——
在诗题中明确标为戏作或戏题、戏赠、戏为的诗歌,始于南朝梁代。在杜甫之前,李白、王维等人也写过一些戏作诗,但数量不多。杜甫是第一个较多撰写戏作诗的大诗人。在现存的杜甫诗集中,有33首标题中明确标为戏作的诗;还有一些诗,题目没有标明戏作,但内容不乏诙谐打趣之意。
乾元元年,杜甫被贬为华州司功参军。华州特产茯苓,杜甫答应为朋友杨绾寄去一些。但不巧的是,这一年天气偏冷,山中茯苓稀少,故杜甫作诗《路逢襄阳杨少府入城戏呈杨四员外绾》说明情况。
在诗歌的后半段,诗人写道:“翻动神仙窟,封题鸟兽形。兼将老藤杖,扶汝醉初醒。”一般认为,茯苓中形状如鸟兽龟鳖者为上品。杜甫说,他不仅要努力寻求最好的茯苓寄给杨绾,还会附送一支老藤杖,让他在酒醉之后有所搀扶不至跌倒。正如后世研究者仇兆鳌所注:“藤杖亦华山所产,杨必嗜酒,故结用以戏之。”杜甫以诙谐之笔调侃杨绾嗜酒醉酒,相信杨绾虽然没有收到茯苓,但读了这首诗后定会莞尔一笑。
杜甫移居夔州时,在《七月三日亭午已后较热退,晚加小凉,稳睡有诗,因论壮年乐事,戏呈元二十一曹长》中描写了当地的炎热天气,又追述自己壮年漫游的乐事。在诗歌的最后,他对喜欢炼丹养生的元曹长加以调侃:“高人炼丹砂,未念将朽骨……吾子得神仙,本是池中物。贱夫美一睡,烦促婴词笔。”这是在善意地嘲笑元曹长苦炼丹、求长生,还不如自己呼呼大睡的好。
在杜甫诗歌中,这种与友人开玩笑的作品举不胜举,让我们在忧国思家、“少陵野老吞声哭”的背后感受到诗人在日常生活中的亲切、风趣与诙谐。
自嘲——
面对“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现实,杜甫是整天愁眉苦脸、一筹莫展,还是用一种超脱、豁达、自嘲的心态去面对?很多时候,杜甫选择了后者。
如面对仕途。杜甫在长安奔波多年,才被授予河西尉的官职,不久改任右卫率府兵曹参军。杜甫遂作诗《官定后戏赠》,曰:“不作河西尉,凄凉为折腰。老夫怕趋走,率府且逍遥。耽酒须微禄,狂歌托圣朝。故山归兴尽,回首向风飙。”
44岁的年龄,终于获得了一个小官,尽管离“致君尧舜上”的理想差以千里,杜甫还是接受了。他在诗中这样自嘲:为了能喝酒,为了生活,尽管官禄卑微,还是做吧,这也是皇帝的恩赐了。
如面对老病。杜甫在诗中常常写到自己的病况以及身体的衰老。从杜甫诗中可以推测,杜甫有耳聋之衰疾以及肺疾等毛病。寓居成都时,杜甫写过一首《江村》,其中“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一句为人熟知;结句“多病所须惟药物,微躯此外更何求”,意为其他无所求,只是身体多病需要药物,既有无奈,也有自嘲。
在夔州时,杜甫颇为穷困潦倒。他作有《复愁十二首》,最后两首为“每恨陶彭泽,无钱对菊花。如今九日至,自觉酒须赊”“病减诗仍拙,吟多意有馀。莫看江总老,犹被赏时鱼”。前一首自嘲贫穷;后一首自嘲病情虽有好转,诗却仍然写得笨拙。
总之,杜甫善于吸收各种诗体,用以表达复杂幽微的情感状态。有时他是忧愁的,尤其在面对山河破碎、百姓涂炭时;有时他会选择幽默地面对人生,尤其是在面对困境时。他与陶潜一样,都是诙谐风趣之人,“诉穷说苦都不肯抛弃这一点”。也许,人有时必须风趣幽默一些,才能更好地抵御不测。
来源:上观新闻,2024-12-27
作者:王毅,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