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超大城市公共安全事前预防治理新模式,是加快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的重要任务。
一是健全完善不确定性风险危机的准备机制,提高治理预见性。
通过开展大跨度、长时段的巨灾情境仿真模拟研究,针对有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或危机事件,以“时时放心不下”的使命担当,健全政府、市场、社会共建共治机制,做好物资、服务、设施、通信等准备,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无备”。
二是健全数字赋能的风险隐患发现识别机制,提高治理精准性。
在城市交通枢纽、地下管网、高层建筑、地下空间、电梯设施、桥梁隧道、建设工地、化工园区、城市综合体等重点部位和关键领域布设数字感知和传输设备,进而建立有效管用的风险数字化动态感知监测平台及体系,力争让风险隐患被自动感知、自动预警并得到智能化快速精准处置。
三是健全完善多元利益行动者有效参与机制,提高治理社会性。
结合现实发展和未来趋势,围绕城市发展、技术进步、政策创新、地缘格局等可能引发不确定性风险的相关议题,建构跨领域、跨行业的参与机制,搭建大讨论、大参与的平台和载体,借助群众智慧对尚未发生的重大潜在风险进行集体预见,从而提前部署更有效、更具针对性的预防措施,并引导全体行动者和利益相关者自觉行动、集体协同,实现危机风险早发现、早预警、早防范的主动型治理。
四是健全多部门间协同联动的跨界治理机制,提高治理整体性。
不管是事前准备、事中响应,还是事后恢复重建,都需进一步强调政府治理工作的系统性和整体性。任何孤立的治理主体和治理措施所起的作用都是局部的、片面的,都不可能真正解决超大城市面临的不确定性风险。
要健全政府、企业、产业、民众、科研、社会等多主体、多领域之间的跨界分工与合作机制,发挥好每一类行动主体在预防治理中的功能和作用,共同塑造安全、韧性、宜居的城市环境。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12-03
作者:陶希东,上海社会科学院智库研究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