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王琳琳:良好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增长点

日期:2024/12/04|点击:11

编者的话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杨浦滨江考察时,首次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在新时代新征程上赋予上海建设中国式现代化人民城市的新使命。2022年10月,人民城市理念被写进党的二十大报告,成为新时代我国城市建设发展的行动指南。

五年来,上海胸怀“国之大者”,自觉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城市发展全过程和城市工作各方面,推动高质量发展,加快城市治理现代化,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升文化软实力,建设美丽上海,把为人民谋幸福、让生活更美好作为鲜明主题,着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最佳实践地,谱写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让生活更美好”的新篇章。

经过五年建设发展,上海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人民城市的物质基础更加坚实;城市治理现代化开创新局面,人民城市的治理能级不断增强;人民生活得到新改善,人民城市的民心工程扎实推进;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展现新气象,人民城市的文化品质持续提升;美丽上海建设取得新成效,人民城市的生态建设更趋优化。

现在,上海正全面把握人民城市建设的任务要求,聚力强化人民城市建设的物质基础、构建城市治理共同体、创造高品质生活,努力建设人文之城、生态之城、创新之城、安全之城。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推出一组策划文章,供读者学习参考。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导下,上海坚持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让绿色成为城市最动人的底色,让优美生态环境成为人民幸福生活的增长点。

打好“保卫战”,守护碧水蓝天净土

上海以滚动实施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抓手,深入推进空气质量改善、水环境提升、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深入打好蓝天保卫战。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加强臭氧和PM2.5协同治理,强化污染防控。2023年,本市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为87.7%,人民群众“蓝天幸福感”显著提升。

深入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巩固“消黑除劣”治理成效,系统建立污水处理体系,全面开展入河入海排污口排查整治、雨污混接综合整治、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打造美丽河湖,水生态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高。

深入打好净土保卫战。推进农用地土壤污染防治,管控建设用地土壤污染风险,加强重点行业污染源头治理,推进全域“无废城市”建设。

坚持全面转型,促进绿色低碳发展

加速全方位绿色转型,推动形成经济、社会、人口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加快能源结构绿色转型。严格控制煤炭消费总量,大力支持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清洁能源发展,清洁能源使用比重不断攀升。2023年,上海电网清洁能源用电量占全市用电量比重为30.3%。推动绿色建筑发展,截至目前,全市绿色建筑总面积已达4.04亿平方米,累计创建绿色生态城区26个。

加快生产方式绿色转型。坚持以亩产、效益、能耗、环境论英雄,以“负面清单”模式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及准入,实施重点项目推进“三高一低”产业退出,推动绿色制造、清洁生产和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循环利用,上海产业全面进入绿色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加快生活方式绿色转型。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市民垃圾分类习惯已基本养成。积极推广新能源汽车,发展“轨交+X”、MaaS(编者注:指“出行即服务”)等共享交通新模式,加速构建一体化绿色出行体系。2023年,上海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128.8万辆,排名全球城市第一。

优化空间布局,提升城市生态品质

统筹好生产、生活、生态三大空间布局,提升城市宜居性。

优化多层次、成网络的生态空间格局。贯通开放“一江一河”滨水公共空间,世界级滨水空间初具雏形。加快环城生态公园带建设,开展“千园工程”,见缝插针建设口袋公园、乡村公园、主题公园等,“环、楔、廊、园、林”多层次、成网络的生态空间格局基本形成。截至2023年底,本市公园数量已超过800个,为市民营造了亲近自然、运动健身、休闲娱乐的绿色活动空间。

高标准推进崇明世界级生态岛建设。崇明区始终保持生态立岛战略定位,深入实施以“+生态”战略厚植生态基础、以“生态+”战略彰显生态价值,形成“三区两带两片”的空间格局,构建“五源多廊”的总体生态空间结构,生态红利不断释放。

加快构建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实施“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持续实施“绿盾”自然保护地强化监督,系统开展生态修复和生物多样性保护,守牢自然安全底线。目前,本市森林覆盖率达18.81%,湿地面积为7.27万公顷。

推动多元共治,赋能治理提质增效

探索深化环境多元共治新模式,通过平台搭建、机制创新、数智赋能等措施,健全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搭建多元共建共治共享平台。不断夯实企业环境治理主体责任,强化环境治理信息公开和环保设施开放,完善社会监督机制,积极探索基层组织社会自治,激发社会共治活力。

推进生态环境市场体系建设。在全国率先推行环境污染第三方治理试点,推进碳排放权、排污权交易、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改革,加大绿色金融、气候投融资等新兴领域的政策供给,多元路径支撑城市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加快生态环境治理数智化转型。深入推进生态环境“一网通办”,加快全过程全要素“一网统管”,形成了全领域覆盖、多场景服务、广功能支持的生态环境智慧监测体系。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4年11月22日

作者王琳琳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