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李湛等:因地制宜推进“百千万工程”

日期:2024/09/10|点击:12

“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薄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施‘百千万工程’有利于积极呼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诉求,有力有效改善县镇村生产生活面貌,实现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推进城乡融合和区域协调发展作出战略部署。

去年4月10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广东考察时强调,广东要下功夫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广东省委省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精神,着眼全省工作大局和长远发展、破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问题,以“头号工程”的力度推进实施“百千万工程”(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

作为经济特区、先行示范区,深圳坚持从政治、全局、战略的高度,抓紧抓实“百千万工程”。

坪山区被深圳市委市政府定位为“深圳东部中心城区、深圳高新区核心园区和未来产业试验区”,承载着“深圳未来工业看坪山”的殷殷期许,坚持“工业立区、制造业强区”,深入推进新型工业化、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做大做强做优“6+3”产业集群,以先进制造业带动城区全方位发展“其时已至”“其势已成”,在努力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为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践行新发展理念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举措。近年来,广东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着力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实施“百千万工程”有利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从空间尺度上对“核”“带”“区”进行深化细化,对县镇村各自的功能定位科学把握,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畅通经济循环,推动高质量发展。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内在要求。广东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突出短板在县,弱环节在镇,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实施“百千万工程”有利于积极呼应人民群众的期盼诉求,有力有效改善县镇村生产生活面貌,实现惠民富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新期待。

实施“百千万工程”是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迫切需要。当前,广东县域经济总体发展水平较低, 要素从乡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实施“百千万工程”有利于破除妨碍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的制度壁垒,推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 要素从先发地区向后发地区延伸,提升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水平。

融合产业发展

通过调研了解到,深圳从全省大局中思考和谋划“百千万工程”,扎实推进与汕头、河源、汕尾、潮州4市对口帮扶协作和与惠州3县对口产业协作,通过构建有力的指挥体系、“1+7+11+X”政策体系以及完善的工作推进体系,实现了首年工作的良好开局。其中,坪山区主要对口帮扶汕尾市陆河县、汕头市龙湖区,因地制宜靶向施策,激活帮扶地区内生动力,作出如下实践:

支持先进制造业协作。坪山通过对帮扶地区的考察调研,结合自身“资金+技术+园区管理”和帮扶地区“土地+劳动力+政策+交通区位”比较优势,探索产业合作新模式。坪山以“总部+基地”“研发+生产”“生产+服务”等形式延伸布局“产业链+”,探索“双向飞地”模式。如坪山·陆河共建产业园已入驻91家企业,2023年园区规上工业产值同比增长38.7%。“反向飞地”的建设也如火如荼。陆河创新岛(坪山)、龙湖(坪山)协同创新交流中心挂牌成立,成为面向深圳和粤港澳大湾区的展示交流平台、招商推介平台和企业对接服务平台。同时,在产业协作过程中,坪山“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发挥了关键作用。如比亚迪集团早在2015年便设立汕尾比亚迪汽车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扩充产能。截至2023年,陆河比亚迪生产基地累计生产新能源大巴超10000辆,产值超过450亿元。

促进文体旅商融合。坪山支持帮扶地区充分发掘红色文化、客家文化、特色节日和生态 优势,开展特色文旅、公益赛事等活动,推动文体旅商深度融合。如坪山组织发起深圳街超“百千万工程”公益巡回赛,以足球为媒介,与各地开展非遗文化、产业协作、人才互动等全方位的交流互通。30余场巡回赛足迹遍布广东省内以及北京、香港、江西等30多个县镇村,着力打造“体育赛事+休闲旅游+传统文化+全民健身”多元融合的特色文体旅生态,推动体育与商业、文化、旅游等产业深度融合。坪山还依托陆河红色文化和特色节日,支持举办“油柑节”“世界蜜蜂日”“梅花节”等12场大型特色文化活动,策划2条亲子游线路和红色研学线路。依托生态优势,引进碳汇交易公司到陆河开发,促成省内首笔碳汇交易约732万元。引进金雄集团开发梯田和温泉 ,开发特色景观,打造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生态型农文旅产业带。

实施招商引资联动。坪山将陆河、龙湖纳入统一招商引资版图,组织两地企业参加展会论坛、产业互动、“链上坪山”等活动,以联合招商等形式予以重点推介,共建常态化联合招商工作机制,推动“山河湖”成团“双招双引”。2023年,坪山联合陆河、龙湖在上海、杭州举办了3场招商推介活动,吸引上市企业、专精特新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外资企业共150多家单位参与。如鹏拓生物科技(杭州)有限公司等多家企业通过对坪山及“河湖”两地的产业政策、产业基金、产业空间的深入了解,表达了实地考察的强烈意愿。目前已成功引进16家企业。同时,坪山区以政府信用“背书”,搭建起坪山企业与帮扶地区企业合作的渠道,打通流通渠道、开拓销售市场,推进两地企业优势互补,支持企业共同做大做强,激发协同发展的勃勃生机。如2024年3月,坪山与龙湖联合组织开展“链上坪山”对接会,由辖区龙头链主企业比亚迪、光弘科技等与龙湖区相关代表企业展开产业链供应链对接沟通,有力提升两地产业协作水平。

推动政务服务协同。坪山在政务服务、惠企助企等方面改革中积累出不少好经验、好做法,在帮扶过程中,有效助力龙湖、陆河明确以“重商、亲商、商业、安商、护商”为重点,着力优化提升本地营商环境。如坪山推出的“免申即享”“精准推送”“上门服务”等服务举措,有效提升企业、群众办事的便利度和满意度。这一改革举措启发龙湖区创新实行“前台综合受理,后台分类审批,统一窗口出件”服务模式,使得企业办事流程有效简化,审批事项速度明显提升。坪山区政数局还通过与龙湖区政数局建立“跨域通办”合作关系,助推龙湖区实现近100项办理事项异地代办,解决了企业、群众办事“多地跑”“折返跑”等堵点难点问题。还有,坪山推行企业落地“全代办”,服务涵盖代办企业开办、项目立项、工程建设、不动产登记4个审批流程涉及的审批事项。“全代办”服务助力陆河推动工程建设审批改革,环节由24个压缩至6个,行政审批流程有效简化。坪山还主动将“干部助企行”与龙湖“暖企服务大走访”活动联动,推动两区先进经验互相学习借鉴,通过加强企业服务提升营商环境,助力推动龙湖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及其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

下一步,要借鉴“百千万工程”经验,引导各地立足自身功能定位与产业基础,聚焦主导产业、 要素、公共服务、社会参与等重点领域和环节,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

要聚焦实现“产业共兴”,聚焦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有序推进产业转移,特别是重点引导生产制造环节、区域性物流基地、专业市场等的疏解转移,打造区域性“研发+制造”“服务+制造”“总部+基地”集中承载地及成果转化基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飞地经济,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的共建园区,支持与当地主体功能定位相匹配的产业园区数字化、智能化改造升级,提升综合承载能力。探索发展“反向飞地”,鼓励后发地区在先发地区高新区、经开区设立园中园、研发中心及招商展示平台。创新产业园区共建管理模式等合作机制,支持跨地区国资平台与民营企业联合组建相对独立、市场化运作的产业园区开发运营公司;深入挖掘当地文旅和生态 ,创新发展文体旅商产融合发展新模式,强化 、技术、投资等方面合作,培育文化体验、休闲度假、生态康养等产业,打造特色IP。

要聚焦实现“要素共享”,鼓励多层级人才交流,实施“研发人才”“技能人才”交流行动,引导区域内龙头企业和科研机构人才向共建产业园区流动,建立人才入县下乡激励机制,加强人才驿站建设。共建众创空间、科技小院、产学研基地等创新创业载体,引导科研成果推广转化应用。引导制造企业与高校、职业院校结对,“订单式”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加强专项资金统筹利用,保障政府专项资金投入,支持成立专项投资建设基金。建设县域信用体系,构建普惠金融的公共基础设施,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区域协调产业规划建设,制定专项信贷计划,探索信贷新产品和融资服务新模式;强化政府对土地一级市场的调控管理,审慎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分享机制。

要聚焦实现“服务共融”,加快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以县域为整体推动水电气路网等设施一体化布局,实现城乡基础设施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护。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县域同步建设千兆光网和5G网络,有序布局建设新能源充换电设施。健全基础设施产权管理制度,明确管护主体,落实管护责任,保障管护经费;加强公共服务跨区域合作,在教育、医疗等薄弱环节,探索跨区域办学、医疗联合体或专科联盟合作,加强合作交流、 共享、协同服务,并逐步将合作经验向更多领域复制推广,推进公共服务一体化建设,鼓励有条件的地区打造区域融合发展示范带;做好政务服务跨区域衔接,借鉴先发地区在政务服务、惠企助企、基层治理等领域的改革经验、创新做法,深化政务服务“跨域通办”改革,促进区域内办事标准和服务质效全面接轨,助力营商环境优化提升。

要聚焦实现“多方共建”,支持企业创新采用资金、技术、股权、管理、品牌等形式参与产业协作,支持龙头企业加大在后发地区项目布局,鼓励服务业机构推动服务功能向帮扶地区“外溢”;发挥高校、科研机构的优势,通过科研合作、派驻团队、成立分支机构等形式,补齐后发地区研发短板,助力当地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支持高校在欠发达地区建立教学实践基地,利用暑期、实习等机会,组织社会实践团队赴当地开展专业实践活动;充分利用行业协会在资本、技术、市场和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引导其积极参与招商引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志愿服务等事项。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力量,支持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等积极发挥作用,形成人人关心支持、全社会共同参与的良好氛围。

 

来源:国际金融报,2024-09-09

作者李湛上海社会科学院;刘德峰、袁玲中共深圳市坪山区委政策研究室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