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行动方案》强调,要“用好用活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三种文化”相互关联、彼此共生、融会贯通,植根无处不在的日常生活,丰富了上海的文化个性,铸就了上海这座城市特有的历史底蕴。强调“三种文化”的融合发展、共生共荣,不仅把握住了上海文化开放融合的优秀特质,更为彰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神韵魅力提供了充分体现文化主体性的明确路径。
一、构建和谐共生的文化生态,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
人民城市建设是“三种文化”融合发展的广阔舞台,也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体现和实践平台。
红色文化指向人民城市建设的精神引领,江南文化连接人民城市建设的文化传承,海派文化则更注重融合与共生。“三种文化”合力践行人民城市重要理念,就是要始终把人的感受度作为最根本的衡量标尺,塑造人性化城市、人文化气息、人情味生活;就是要动员人人起而行之,坚持人人都是软实力,推动人人展示软实力,努力打造“既讲规则秩序、又显蓬勃活力,既有国际风范、又有东方神韵,既能各美其美、又能美美与共,既可触摸历史、又能拥抱未来,既崇尚人人奋斗出彩、又体现处处守望相助”的生动图景。
上海要积极吸收、融合“三种文化”优势 ,打造亮点特色,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加快更新提升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打造“家门口的文化客厅”“最美公共文化空间”。通过文化引领“宜居”“乐居”的品质生活,厚植人民城市的文化品位。要真正做到“以人民心为心”,以人民的感受度和获得感作为检验文化发展成效的标尺。要坚守为民情怀,撬动公共文化赋能人民城市建设的巨大潜力,让百姓成为公共文化建设的主体,进而更好向世界展示中国理念、中国精神、中国道路。通过“三种文化”融合发展,充分彰显城市美的追求、高的颜值、暖的表情。
二、明确“三种文化”时代定位,实现城市文脉赓续鼎新
“三种文化”融合发展连接着上海的过去、现在和未来,关乎城市的文化记忆与身份认同,也是上海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精神基石。“三种文化”在新时代文化发展格局中的定位各有侧重,又相互支撑,共同构成上海文化生态版图。
“三种文化”融合发展不仅将促成城市文化精神的深化,也将具体的文化实践落到实处。打造文化自信自强的上海样本,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化文化跨界融合创新。要设立跨界文化创新中心或孵化器,聚集来自艺术、设计、科技、教育等领域的专家与创业者,共同探索“三种文化”在当代社会的新应用和新表达。需强化文化普及教育,通过在中小学和高校中增设“三种文化”相关的理论或实践课程,激发学生对本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激发年轻一代对上海城市文脉、乡村文化肌理的深度思考与敬畏之心。同时,推广文化志愿者服务机制,鼓励市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扬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将志愿者服务与社区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以文字、摄影、口述等方式推进城市记忆工程。需进一步探索产学研一体化及人才培养路径,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创意产业园区等形成“三种文化”产业集聚效应,促进海内外文化交流。以更多优质“国风”作品、“国潮”节目、“新中式”审美和城市文旅品牌,作为上海放大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显示度的突破口,更好助力文化供给和文化消费。
三、全面激发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助推上海文艺原创由“高原”迈向“高峰”
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应将自身置于中国式现代化的伟大进程中,聚焦“三种文化”融合背后的时代变迁与社会进步,大力开展新时代现实题材文艺创作。鼓励创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描绘上海在新时代改革开放中昂扬奋进、勇于探索的新风貌,讲述上海在创新驱动发展、经济转型升级、社会治理创新等方面的时代故事,展现上海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龙头带动和示范引领作用。同时,要不忘历史根脉,积极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延续红色血脉,深入挖掘和整理红色文化 ,继续推进红色文艺创作,再现沪上红色文艺的新辉煌,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
上海应进一步加大文学戏剧影视转化力度,通过跨界融合、创新表达,将更多优秀的文学作品转化为影视作品、戏剧演出等,让文学之美以更加多元、生动的形式呈现给广大观众,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扩大优秀作品的国际传播力和影响力。
在人才培养方面,应为文艺事业注入新鲜血液和活力,通过举办各类文学赛事、培训活动、创作扶持计划等,为青年作家和文学爱好者搭建展示才华、交流学习的平台,将传统文化与青年文化融合再造,使两者在结合互构中相互激发、自我更新。面对数字文化产业蓬勃发展的新形势,上海更需把握住机遇,促进“三种文化”的网络表达,加速推动中国优秀网络文学作品的规模化和多语种出海,让中国网络文学走向世界舞台中央,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展现中国形象的重要窗口。
四、引领长三角文化一体化发展,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
区域文化融合是长三角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长三角地区同城化步伐加快,文化的融合问题将更加突出。沪苏浙皖四地文旅部门在上海共同签署《长三角文化和旅游一体化高质量发展浦江宣言》,全面启动新一轮长三角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重点任务,努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区域文旅一体化高质量发展的新样本。上海要通过“三种文化”融合发展,构建长三角文化共同体,为高水平打造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提供强大的文化动力。
在长三角更高质量文化一体化发展中,既要“求同存异”,又应“不分彼此”。一方面,在追求统一性前提下尊重差异性,共同规划但有不同的定位,共同规则但有不同的方式,共同政策但有不同的侧重。另一方面,在保持差异性的条件下追求均等性,使得长三角区域都可以受惠于或享有政策便利与优势,促进更畅通有效的人员流动及活动交流。长三角各地可以进一步整合 、紧密合作,携手打造江南文化艺术精品,扩大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文化创造力、影响力和竞争力;积极搭建长三角文化产业合作平台,打造群众性文化活动的平台、文化交流互动平台,推动长三角文化产业均衡协调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推动文化 协同开发,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加快价值链整合,以联合升级实现产业一体化;鼓励第三方平台企业发展,推动政府、协会和企业联动发展;实施制度与政策驱动,加快建设文化市场环境一体化;加强文化产业人才培养,强化人才激励机制。
只有以融合的观念统领文化发展的方向,以实事求是的精神推动“三种文化”融合发展的项目落地,才能更好地协调跨区域间文化 的交流共享,真正使“三种文化”得到更高水准、更优品质的阐发和弘扬。在这个意义上,要让“三种文化”融合发展落于实处,还要充分激发上海本土的文化 优势,让多元文化形态在开明大气、开放包容的氛围中相互激荡、交融,在提炼把握文化共性的基础上,去芜存菁,激浊扬清,继而迸发出更多文化创新的机遇和可能。
以人民为中心,具有生活质感和情感深度的文化才是“活的文化”。当“三种文化”能够浑然一体地融入上海城市的日常生活,上海文化的传承和创新也就找到了最优路径,弘扬上海城市精神品格也就拥有了最为坚实的基础,进而打造“最忆江南、最潮海派、最红上海”的上海文化样本。
来源:上观新闻,2024-08-29
作者:郑崇选,上海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员、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副所长;曹晓华,上海社科院文学所助理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