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5日至18日,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胜利举行,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拉开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大幕。此次全会的召开对中国未来发展有哪些深远意义和影响?23日下午,由中共上海市委对外宣传办公室与上海社科院联合举办的“中外媒体学术沙龙·机遇中国”系列第二期活动在上海社科院举行。本期沙龙以“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解读”为主题,邀请宏观经济、产业经济、劳动与就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围绕“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劳动力就业新动向新形态新趋势”等主题分享观点和思考。
深化改革开放为中国经济增长带来新机遇
上海市人民政府参事、上海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兆安阐释了深化改革开放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关系。他表示,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增长的辉煌成就得益于改革开放。党的十八大以来,大量改革措施取得显著成果。进入新时代,改革开放将坚定不移地进行到底。他认为,未来中国经济发展将更多依靠制度红利,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激发经济增长新活力。
张兆安表示,目前中国经济总体已呈现平稳向好的态势,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全球经济复苏缓慢,加之民族主义、反全球化、贸易保护主义、局部战争、国际规则重塑等因素,让中国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
在此背景下,新质生产力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抓手。张兆安表示,中国经济正处于转型时期,面临经济下行的压力,新旧动能转换需要依靠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以科技创新为引领,聚焦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化农业三大未来产业发展方向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将为中国经济注入新动力。深化改革开放带来的制度红利能有效消解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矛盾与问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进入强化提升阶段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院长李伟围绕“中国经济发展新动能”,回顾了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发展进程。他认为,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各项举措,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进一步提升与强化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环境和条件。
李伟表示,中国经济新动能的发展进程涵盖发展基础、培育形成与强化提升三个阶段。改革开放后,中国工业化迅速发展,形成了世界上体系最全、品种最多、规模最大的制造业,为经济新动能发展奠定了基础。十八届三中全会之后,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转型期,通过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开始培育新动能。
如今,中国经济新动能已进入强化提升的转型阶段,这一阶段可能需要突破体制机制方面的障碍,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60条”为此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基础。
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提出的“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两个毫不动摇”“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以及“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等措施,都为新动能加快技术创新、推动技术创新向产业创新转变创造了更好更有利的条件。而更高水平的开放、金融财税体制改革等措施都是形成中国经济新动能新发展优势的重要支撑。
此外,李伟提出,中国经济新动能发展主要有四个路径,一是优势产业的提升发展,二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三是传统产业的新兴化发展,四是未来产业的快速培育。
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解决结构性矛盾
“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健全高质量充分就业促进机制,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着力解决结构性就业矛盾。上海社会科学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汪怿分享了劳动力就业新动向、新形态、新趋势。汪怿表示,当前就业长期向好趋势不变,近期指标出现回暖,但就业压力依然存在。
汪怿观察到,从国家到地方,就业相关各项政策的发力点正在发生变化,主要体现为强调“质的有效提升”优先于“量的合理增长”。汪怿提出,实现高质量充分就业,要从需求端、供给端、服务体系方面共同发力。
高质量的就业岗位在哪里?汪怿认为,深化改革开放、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新质生产力都能催生大量新兴就业岗位、激发就业活力。要抓住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发展机遇,充分利用未来产业、新兴产业的爆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而从供给端来说,须加快培养适应未来产业变革的人才 。《决定》对深化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也作出了重要部署。此外,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联系供给端与需求端的粘合剂,完善就业公共服务体系是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重要支撑。
来源:文汇APP,2024-07-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