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的话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强调,中国式现代化要靠科技现代化作支撑,实现高质量发展要靠科技创新培育新动能。必须充分认识科技的战略先导地位和根本支撑作用,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加强顶层设计和统筹谋划,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2014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要求上海加快向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军。2017年,国家进一步明确上海“五个中心”的功能定位。2023年10月,中央政治局审议通过《关于支持上海加快“五个中心”建设的意见》。10年来,上海深刻把握国际科创中心建设的核心要义,在强化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催生新质生产力方面展现“上海智慧”和“上海经验”,进一步发挥上海在科技创新舞台上的重要作用。
当前,上海国际科创中心的“四梁八柱”基本框架体系已经形成,核心功能正在逐步建立、探索发力、不断完善。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作出部署,学习贯彻落实全会精神,要进一步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本刊联合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和应用经济研究所,推出一组专家智库观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质生产力主要由技术革命性突破催生而成。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上海国际科创中心建设,遵循了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求。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应勇做排头兵。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有良好的基础
改革开放以来,科技领先的上海一直是长江流域特别是长江三角洲的经济增长极,著名的苏南模式就是在上海技术扩散基础上形成的。
上海有兼收并蓄的独特海派文化,邻近的苏浙皖赣四省更是中国鱼米之乡和经济教育文化发达地区。以浦东新区和自贸区为代表,上海一直被赋予改革开放的充分自主权。因此,上海有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条件。2019年,为实现中国汽车产业的弯道超车,上海市委、市政府抓住机会,成功引进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特斯拉生产新能源电车。2023年,特斯拉已实现年度纳税23.3亿元,新投资的上海储能工厂也已完工,零部件国产化率达到95%。同期,上汽集团也成为全球重要的新能源电车生产商和出口商。这说明,上海能满足世界先进科技产业化的基本要求。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大有可为
2023年的全球500强企业中,中国上榜企业盈利向银行倾斜,分布向房地产倾斜;相反,美国上榜企业是苹果、微软、谷歌等,盈利向高科技倾斜。面对这种差距,上海作为经济中心和科创中心,有义务也有能力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并发挥中流砥柱的作用。
首先,上海要发展可替代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基础产业技术,这是上海追赶型科技创新的核心内容。如集成电路技术,不仅是中国现有信息产业安全发展的需要,也是未来潜力无限的人工智能产业发展的需要。
其次,上海要力争发展具有原创性甚至颠覆性的高精尖新技术,如生物医药等。上海应通过深化改革开放,最大限度激发各方面的活力和创造力,发挥市场和政府各自的优越性,大胆攻关,率先一步取得科技创新的突破性进展并实现产业化,新质生产力发展率先在全国实现突破。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原则
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发展新质生产力,上海应坚持两条腿走路的基本原则。
一方面,要充分重视科技创新并以其带动经济增长。科技创新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保证,经济发展和科技创新不可偏废,两者应该相互促进,科技创新的最终目的应服务于经济发展。科技创新应该追赶与超越并举,具体在上海就是整体追赶、局部超越。政策措施应该试点与规范并举。上海先行先试的目的是总结经验、加以推广,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政策措施起点要高,要强调政策措施的通用性和推广价值。
另一方面,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经济增长与改善生活并重。科技创新的落脚点在发展经济,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民生活,科技创新通过提升经济价值链可以改善社会公众的收入分配地位,因此发展新质生产力应该是经济增长与群众生活改善的统一。
上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具体政策措施
联系实际,上海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具体可采取如下政策措施:
一是大力宣传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内容的新质生产力,以此作为上海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亮点。
二是将科技创新的产业效应和国民经济效应作为上海科技创新绩效的重要指标。上海科技创新的目的不仅是专利发明,更是新产品、新产业,是新的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三是将上海产业结构高度化和经济发展,与上海的科技创新和科技发展结合起来进行规划。市场经济并不排斥预测和政府干预,政府干预应符合科技发展与国民经济之间的内在规律。
四是大力发展基础教育和职业教育,完善上海科技创新的基础设施,提升上海科技创新的服务质量,从而夯实上海科技创新的社会基础。当前,上海科技创新市场化程度不高,还不能进入自我良性循环,应重视科技创新服务的政府公益特征。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公众号,2024-07-22,本文刊于《上海宣传通讯》2024年第14期“本期策划”栏目
作者:顾书桂,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