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科技大会、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两院院士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强调,“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这句话精辟论述了科技创新的战略先导地位和产业创新的根本支撑作用,深刻阐明了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的关键路径。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的一体两翼。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需要科学认识新质生产力“核爆点”的内涵特征,积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催生“核爆点”的发展机遇,把握好创新策源与规模化应用、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确定性与不确定性三对关系。
一、新质生产力“核爆点”的四大特征
从激发“核爆”需要的前提条件到“核爆”后巨大能量的释放,新质生产力“核爆点”在发展过程中具有四大阶段性特征。
一是要素集聚强。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首先需要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 要素在特定领域、特定地域的高浓度集聚。要把握创新的空间集聚性及其效应的规律性特点,聚焦重点地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促进技术、数据和人才等新质生产力要素集聚。
二是临界点突破。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关键需要打通制约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堵点卡点,突破引发链式反应的临界点。要增强政策举措的针对性、精准性、前瞻性,有效破解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中的瓶颈难题,踢好“临门一脚”促引爆。
三是乘数效应高。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就是特定领域、特定地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突破临界点之后,如同链式反应般骤然涌现出一系列规模化应用的创新和产业集群,能够有效推动生产函数发生质的变化,进而推动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
四是分量地位重。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要求特定领域、特定地域的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的规模化应用,足以提升该领域或该地域在所有行业或地区中的总量占比,不断提升行业地位和区域地位,这也是创新迭代后以产业发展为落脚点的规模化应用推动不同时代不同城市崛起的基本逻辑。
二、把握好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的三对关系
(一)把握好创新策源与规模化应用的互促关系
创新策源是规模化应用的前提和基础,为规模化应用提供技术支撑和动力基础,规模化应用是创新策源的延伸和深化,为创新策源提供实践验证和市场反馈,两者共同作用、相互促进。
一方面,需要持续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依托北京怀柔、上海张江、粤港澳大湾区等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以及中关村、“大零号湾”、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等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聚焦“0到1”的突破,把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创新摆到更加重要位置,推动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功能全面升级,努力成为科学新发现、技术新发明、产业新方向、发展新理念的重要策源地,为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核爆点”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另一方面,需要持续强化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坚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积极抢抓“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催生“核爆点”的发展机遇,聚焦“1到10”“10到100”,把更多科技创新成果及时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充分释放新质生产力“核爆点”的乘数效应。如上海围绕加快构建“(3+6)+(4+5)”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培育一批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深圳推出“20+8”产业规划2.0版,打造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8个未来产业集群,作为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主阵地。
(二)把握好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互补关系
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有效市场和有为政府两者相伴而生、缺一不可。只有坚持市场和政府之间有效配合,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协同发力,才能激励创新、提高生产要素配置效率,产生更多新质生产力“核爆点”。
一方面,市场是应对新质生产力“核爆点”不确定性、创造各种可能性的有效合作机制。在前沿颠覆性技术被突破、市场需求被发现、赛道价值被验证后,“核爆点”的作用如“一石激起千层浪”,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规模持续快速增长的良性互动。因此,要把市场作为策动未来“核爆点”的关键力量,鼓励市场主体大胆探索、积极作为,加速各类创新成果涌现和应用转化。例如,随着人工智能核心技术的快速突破,市场主体积极把握数字化、智能化机遇,加速布局各类应用场景,赋能千行百业形成新质生产力,并有望在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等新领域新赛道形成AI产业发展的“核爆点”。另一方面,聚焦政策创新,踢好突破临界点的“临门一脚”。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深度演进,为激发更多领域的“核爆点”崭露头角,需要政府不“缺位”,进一步增强政策的前瞻性和精准性,突破引发链式反应的临界点。例如,无人驾驶航空器、电动垂直起降飞行器等低空飞行器技术取得了显著进展,为催生低空经济“核爆点”,从中央到地方陆续发布支持政策,逐步释放空域 ,推动低空经济的商业化、规模化应用。
(三)把握好确定性与不确定性的互洽关系
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相辅相成,是辩证统一的关系。深刻把握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的方法论,激发新质生产力“核爆点”需要从以下几方面着力:
首先,把握相对确定性的传统产业与相对不确定性的新兴产业、未来产业的关系。既要注重培育壮大作为主阵地的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也不能忽视轻视占据支柱地位的传统产业,应通过科技赋能对传统产业进行升级改造,与新兴产业共同形成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合力。例如,把握船舶产业绿色化转型机遇,积极开发清洁能源船舶和升级减排技术,提升绿色解决方案竞争力,中国船舶产业尤其是上海船企取得了量的增长和质的提升。
其次,分领域部署相对确定性的“核爆点”专项。针对各领域“核爆点”真正作用于产业具有长周期、高风险、成熟度有待验证等共性特点,应因地制宜、优中选优,实现差异化竞争、协同化发展。如上海聚焦量子科技、空天海洋、生物制造、脑机接口、6G、新型储能等重点领域开展基础研究、颠覆性技术攻关和科技成果转化,力争在若干细分领域率先确立“核爆点”的规模优势。
最后,以确定性的产业创新生态激发不确定性的“核爆点”。“核爆点”何时出现的规律极难把握,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但人才、资本、土地等创新土壤是各地所能提供的确定性。通过创新 要素优化配置方式,打通束缚“核爆点”的堵点卡点,“核爆点”或许会提前出现。例如,上海近期发布了加快“大零号湾”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措施,在人才生态上提出加强高层次科技人才引育,在金融生态上提出发挥政府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加强科技金融支持,在土地生态上提出深化实施产业用地融合管理政策,支持“工业上楼”等新型承载空间建设。这些举措将有利于推动科技创新“关键变量”转化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最大增量”。
来源:上观新闻2024-07-18
作者:程鹏,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杨犇,上海投资咨询集团有限公司智库研究中心特聘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