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高地】熊月之:上海的超强集聚:民族觉醒与光明摇篮

日期:2024/07/10|点击:11

上海之所以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之地、光荣之城,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特大城市超强集聚功能

这表现在人口、资金、技术、信息等诸多方面。共产国际成立的1919年,上海城市人口245万,已是全国特大城市,上海工人阶级占全国三分之一以上。包括新型文化人在内的海量人口来到上海,其动力机制有二:一是被上海优越的发展环境与创业前景吸引而来,二是因思想激进或其他缘故为他处所不容,被驱赶到上海来。正是在这些志士仁人中,产生了酝酿、参与中国共产党创建的先进分子。四通八达的交通枢纽与邮政通讯,为上海城市集聚提供了便利。假如没有沪杭铁路,中共一大最后的那天会议,就无法转移到嘉兴去召开。清末数千青年留学日本,大多从上海出发。1919-1920年间,先后共20批约1600人从上海出发,到法国勤工俭学。蔡和森、向警予、邓小平、陈毅等,都由此与上海发生了关联,归国以后都曾在上海从事革命工作。毛泽东虽然没有赴法留学,但他多次到上海送别湖南赴法留学生。1920年5月,他来上海欢送湖南学生赴法留学。正是那一次,他在上海拜访了陈独秀,深受影响,这对他日后的革命生涯,至关重要。

移民社会优化集聚质量

五湖四海的移民来到上海,所依赖的是由亲缘、地缘与业缘支撑起来的会馆公所。如此社会结构,使得上海有如一处大超市,各地移民在此设摊经营。各地在沪同乡组织,为各地来沪先进知识分子的相互联络、思想交流,进而为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与活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优化了集聚的内涵。陈独秀多次驻留上海,均与其在上海的安徽同乡有直接关系。1920年,陈独秀在上海,住所环龙路渔阳里2号,本是安徽同乡柏文蔚的寓所。中共一大代表中,有四人来自湖北,即董必武、李汉俊、陈潭秋与刘仁静。这四个人在湖北本不相识,是上海这座城市把他们联结起来,使他们由同乡变为同志。1919年12月,蔡和森等人从湖南长沙来到上海,准备赴法勤工俭学。抵沪以后,发现船票涨价了,原先所备经费不敷使用。时在上海的湖南籍资本家聂云台,资助800块银元解决了旅费问题。近代上海是异质性很高、流动性很大的陌生人社会,这为共产党人从事地下斗争提供了一定的方便。1925年中共召开四大,地址选在东宝兴路一个地方,那里处于越界筑路地区,管理薄弱。选择这样的地方举行,为的是便于隐蔽。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中共上海地下党曾规定一条原则,即机关社会化,党的各级机关都以商店、住家、医院、写字间等形式出现,住留机关和来往机关人员的穿着、语言、活动等,必须符合公开身份的要求。住家要夫妻二人,进进出出的人也不能太多,商店来往的人可多些,与国际接头的机关是古董店,外国人来往不易引起怀疑。机关与个人搬家更是常事,这也是上海红色遗址、旧址特别多的原因之一。华洋混处是上海移民社会另一个特点。1920年前后,上海外侨人口近3万,来自英、美、法、德、日、俄等众多国家,其中俄侨有5000人。众多的外侨,特别是有那么多俄侨生活在上海,这为中国共产党开展活动,为共产国际代表维经斯基、马林、尼克尔斯基等人在上海开展活动,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华洋混处的特点,也为中国共产党人的地下斗争提供了方便。陈独秀在1921年、1922年两次被租界当局逮捕,狱外的同志都是利用租界与华界法律不同,最后使其获释的。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以后,周恩来遭到追捕,住进礼查饭店,隐藏了一段时间之后,去了武汉。

从自发集聚到自觉建党

如果说,中共发起组成立以前,各地先进知识分子在上海的集聚是一种自发集聚,那么,中共发起组建立以后,越来越多的先进知识分子来到上海,则是一种自觉集聚,进而发展为自觉建党。1920年6月19日前某日,陈独秀在老渔阳里2号,与李汉俊、俞秀松等人,成立了党组织,起草了党的纲领。中共发起组成立以后,立即在党的组织建设、理论建设与政治建设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工作。中共一大以后的峥嵘岁月中,中共中央机关有126个月设在上海,举行过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六次中央全会。1933年1月,中共中央机关被迫迁往江西瑞金以后,上海依然是中共地下党重要活动地、党的统一战线重要实践地、党的国际外宣重要实施地、左翼思想文化战线主阵地、抗日救亡运动中心地、党的诸多战略物资获得地,上海依然是中国工人运动、革命文化运动和各民主阶层爱国民主运动的主要堡垒之一。“初心之地、光荣之城”之美誉,上海实至而名归。

 

来源:文汇报,2024-07-10       

作者熊月之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文史研究馆馆员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