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时期、面对新要求、适应新形势,有必要着力强化区域发展国家战略协同,推进更大范围、更宽领域的要素配置与深化改革,共谋高质量发展,共建新发展格局。
促进区域重大战略联动——
新形势下,推进京津冀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区域联动发展具有坚实基础。作为全国经济增长极,京津冀、长三角与粤港澳是创新水平高、产业完善、要素密集的三大地区,在推进区域内部城市协同合作的同时,区域之间的联动发展格局也在加快形成。
研究显示,长三角和京津冀在产业关联、创新合作、商贸联系等方面已形成较强的互动和关联。其中,北京与上海合作联动最为密切,是上海对外投资和异地消费最多的城市,也是外地来沪投资和消费最多、与沪专利合作最多的城市。2022年,两地之间的异地投资金额高达1022.84亿元,异地消费金额为195.73亿元。此外,天津与上海在投资、消费等方面也有较强合作。两地相互投资金额合计近300亿元,在所有与沪相互投资城市中排名第4位。
在现代交通、通信基础设施的支撑下,产业链、创新链空间延伸范围得以不断扩大,区域嵌入式发展格局有望加速形成。特别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更高水平科技创新、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愈发依赖于产业与创新在区域之间的循环联动。
京津冀可依托创新 丰富、资金人才集聚、头部企业众多、产业空间广阔等优势,创新“新型飞地经济合作”“蛙跳式对口合作”“托管式合作”等多种区域合作模式,强化创新 跨区域对接共享、金融与人才要素的跨区域高效匹配、产业链创新链的跨区域融合提升,开展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发展技术联合攻关与产业生态共建,协同推动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深化改革开放战略协同——
以改革促协同,建立区域协调发展新机制。要发挥市场在 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示范引领,破除各类行政壁垒、地方保护和行业垄断,完善跨区域人才引育机制、项目招引机制、利益共享机制、部门合作机制,构建跨区域统一市场准入服务体系,联动打造优质一流营商环境。
以开放促协同,构建高层次协同开放新格局。与长三角、粤港澳等地区相比,京津冀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还有待提升。一方面,加强开放平台和政策对接,推动各类开发区、自贸区合作发展,打造一批高水平对外开放载体。可积极利用进博会、广交会等重要平台,在引进更高能级外资的同时助力本土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在深层次参与国际竞争合作中促进产业链价值链协同提升。另一方面,对接国际高标准经贸规则,共同推动制度型开放。可在服务“一带一路”中找准优势互补的切入点,促进沿海开放与内陆开放的联动;加强重要港口之间的交流合作和互联互通,推进海关通关便利化和一体化,以开放需求倒逼制度创新。
服务全国发展大局——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
比如,强化对后发地区的带动作用。京津冀与河南、山西地理相邻,相互之间的交通体系较为完善,具有坚实的合作基础。相关地区可有序承接京津冀产业梯度转移,京津冀也可利用相关地区人口稠密、 汇集等优势条件实现城市群功能跃迁。
要充分发挥政策叠加优势,以协同推进生态治理、环境保护和保障南水北调供水为纽带,以北京非首都功能疏解为主要抓手,以北京—南阳、北京—长治等对口合作为具体路径,增强京津冀对相关地区的溢出效应,提升辐射范围和效能。
要推进京津冀地区科技成果异地转化与产业有序梯度转移,增强优质教育和医疗 的共享对接,推动文化旅游 一体化开发利用,等等。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7-02
作者:张学良,上海财经大学城市与区域科学学院院长、教授;李培鑫,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