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93年创办至今,上海国际电影节已经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张闪亮名片,影响力和辐射度不断扩大,不仅得到业内认可,成为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指定成员,更吸引越来越多国际一流影企、影人的关注参与,逐步成为促进电影产业发展和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平台,走出了一条展现国家文化自信和中国文化“走出去”之路。电影节举办期间,来自全球多个国家和地区的电影人和影迷齐聚上海,在光影交汇间感受这座城市的独特魅力,致敬经典、品鉴佳片,畅谈合作、期许未来。
上海是中国电影的发祥地,上海电影的历史空间历久弥新。回顾上海电影的开端之时,西方现代文明冲击、本土白话现代化变革和市民文化娱乐方式新变化、电影技术手段发展等因素,合力促成了超出市场预期的观影需求,民营资本纷纷投注新兴的电影行业,多家影院实行差异化经营。银幕外资本流动引来人才流动,银幕上各种精彩纷呈;从海外商人试水商业放映到民族企业家自主制片、发行,上海电影初现产业雏形,几近等同中国电影的半壁江山。如今,上海电影在开拓市场、美学探索、引导思潮等多方面,继往开来,佳绩不断。在几代电影人的不懈追求和创作共识中,丰厚的历史 得以传承、转化和创新,已然成为以“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为内涵的上海电影独特的文化底蕴。
上海是中国电影变革的亲历者,上海电影的生产空间覆盖全面。不仅有上海电影集团、多家民营影企等生产制作单位,国泰、大光明、上海影城等或历史悠久或时尚的放映场所,还有上海影视乐园、上影昊浦影视基地、上海科技影都等取景及数字拍摄基地,上海电影博物馆、上海电影资料馆等行业展馆,以及上海戏剧学院、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等专业人才培养院校……改革开放40余年,上海电影经历变革与发展,已经形成集投融资、制片、宣发、衍生品开发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集群效应日益突显,为电影产业进一步赋能提升储备了不竭的生产动力。
上海是中国电影发展的见证者,上海电影的银幕空间星光熠熠。从中国首部获得国际荣誉的电影《渔光曲》开始,上海电影在国内外各类电影节(展)中屡屡获奖,能够载入中国影史的上海电影不胜枚举,优秀的电影工作者更是灿若星辰。上海电影凝结了一代代电影人的才华、理想、奋斗和情怀,紧扣时代、反映现实、服务人民,体现出勇攀高峰的艺术追求,在故事片、译制片、动画片、纪录片、艺术片、戏曲片等多方面形成了具有辨识度的海派电影艺术风貌。
上海是中国电影迈向电影强国的参与者,上海电影的交流空间畅通广阔。上海国际电影节自创办以来,作为中国首个竞赛型非专门类国际电影节,展现出专业、权威、开放、多元的特质。历年来,既有“光影四十”“百年征程·红色光影”“城市·光影:庆祝新中国成立75周年、庆祝上海解放75周年”等紧贴时代热点的特别策划,也有“地球村”“戛纳零时差”“一带一路”电影周等展示不同国家电影精品的展映单元;金爵奖各竞赛单元评委阵容华丽,参与主竞赛以及亚洲新人单元更是成为许多中外电影人走向国际舞台的重要契机。不同领域的电影合作项目不断推进,多个国家的电影节和电影机构代表与上影节签订合作备忘录,建立信息共享机制,达成文化传播和交流合作的共识。
上海这座文化多元且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城市,自电影诞生起,其自身亦被多次搬上银幕,成为上海电影的特别主角。值得注意的是,电影里的上海还构成了上海电影的想象空间。从默片时代的黑白影像到VR呈现的虚拟现实,影像上海与日新月异、蓬勃发展的真实上海交相呼应,留存并见证上海的历史与当下,展望国际文化大都市上海的未来,显现上海独具一格的地缘文化特征、与时俱进的城市景观和人文风尚。
传承与创新、民族文化与国际交流、地缘特质与多元文化、艺术与商业、影迷体验与公共文化服务……一组组理解上海电影的关键词,提供了不同的观察角度,它们彼此交汇,宛若光影流转的万花筒,映照出上海流光溢彩的电影魅力。而打开电影之城多重空间的经典模式,莫过于参加在六月举办的上海国际电影节,这是上海为全国乃至全世界影人、影迷精心准备的电影盛会,也是上海电影发出的真诚邀约——让电影成为美好城市生活的一部分。
在这样与光影有关的美好生活里,不仅仅有观影这种方式,还有其他多样选择供影迷去感受电影的魅力,去实现人与电影节的互动。比如,有各种不同主题的交流活动,从大师班、金爵论坛、政策及取景地推介会,到市民讲座、专家导赏、影迷分享,一次次有关电影艺术的观点碰撞、共享热爱,成为“社会大美育”的鲜活呈现。围绕参加电影节展映的主要影院推出“携影同行”城市漫步路线,以摩登克勒、时髦白相、剧院魅影不同风格的路线,串联起上海这座城市的电影文化脉络,供大众阅读城市之美的同时,从历史、发生、现场等不同维度感受电影的魅力。
从中国电影发祥地到“电影之城”,纵观上海电影发展的历程,它的每一次繁荣、每一点成绩都离不开其所在的丰厚的文化土壤,而这正是国家富强、城市发展、文化兴盛的合力托举。从漫长时光中一路走来的“电影之城”,恰逢上海推出《上海市电影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让人们有理由相信未来会更好。
来源:解放日报,日期:2024-06-27
作者:刘春,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