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1月底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上海时发表重要讲话,指出上海“要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培育世界级高端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不断提升国际经济中心地位和全球经济治理影响力。”2022年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首次提出,推动“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2023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以科技创新引领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要以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要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鼓励发展创业投资、股权投资。可见,对于当前的上海来说,重中之重是要抓紧形成“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发展模式,把科技创新作为循环的引擎,驱动产业的升级和创新。同时,金融支撑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提供了必要的资金支持和风险管理。这一循环过程提升了产业发展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为高端产业集群的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
上海具有发展高端产业集群的优势基础
目前上海已基本形成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格局。集成电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高端产业集群在技术创新、产业规模和市场竞争力方面具有显著优势,已集聚超过80万名高精尖人才,已建、在建和规划中的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达到20个。
依托强大的科研实力和创新 ,上海推动高端产业的快速发展,重点培育提升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先进材料、民用航空、空间信息等高端产业集群,形成完整的产业链条。产业生态环境不断优化,构建了包括创新平台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和金融服务在内的良好外部条件。
科技创新溢出效应带动长三角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
上海的高端产业集群建设还体现在区域间的协同发展。“上海-苏州”科技集群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发布的《2023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中排名提升至全球第5位,这一显著跃升不仅彰显了长三角地区科技创新的强劲动力,也体现了其在产业发展方面的战略布局和实施成效。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拥有丰富的科研 和人才优势,而苏州以其强大的制造业基础和开放的经济环境,为科技成果转化提供了有力支撑。两地的紧密合作,形成了优势互补、 共享的发展格局。
上海作为国家科技创新中心,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同推进科技创新,通过产业链协同、 共享和人才流动,带动长三角地区的产业集群建设,逐步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级产业集群。
以集成电路产业为例,上海在设计和制造环节具有优势,而苏州、无锡等地在封装测试和设备制造方面具备较强竞争力,形成了完备的产业链。上海与长三角其他城市共建了一批创新 共享平台,如长三角科技创新共同体、长三角科技 共享服务平台、区域创新服务中心等,为企业提供科技 、信息服务和技术支持。长三角多地围绕“产业链”,推出引才新政或者开展引才行动,并出台具有产业针对性的政策补贴。在第五届长三角G60科创走廊人才峰会上,九城市共同发布《南太湖宣言》,从体制机制改革、人才引进培育、人才激励保障等方面持续发力,不断优化人才生态。
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
2022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要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强调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撑之间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形成良性循环。在此模式下,科技创新被视为核心驱动力,催生高端产业的蓬勃发展,并通过提升经济效益来促进金融体系的稳固,从而助力我国从金融大国迈向金融强国。
建立“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高端产业集群发展模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形成“科技-产业-金融”循环的机制。首先,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和金融支撑之间需要建立紧密的关联。要以科技创新作为循环的引擎,以产业发展作为循环的核心,以金融支撑作为循环的保障。其次,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和合作平台,促进各要素之间的交流和协同。第三,需要强调风险共担和长期合作。第四,需要注重人才培养和创新文化的建设。
科技创新方面,产业集群发展依赖于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突破。通过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实现关键核心技术的突破,为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保障产业集群能够在国际竞争中占据优势地位。
产业发展方面,通过技术进步,传统产业可以实现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新兴产业也能够快速崛起,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上海与长三角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能够实现 共享、优势互补,从而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金融支持方面,通过信贷、股权、债券等多种金融工具以及资本市场,满足不同发展阶段科技型企业的融资需求,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进程。金融支持不仅提供资金,还通过风险管理机制降低企业的创新风险。
“科技-产业-金融”模式引领未来产业集群发展
上海将布局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产业,以打造未来产业集群。“科技-产业-金融”良性循环的发展模式是构建未来产业集群的关键途径。需要建立以创新驱动引领、产业政策和金融政策相互协同的政策体系,确保政策之间的协同配合,形成合力,促进未来产业集群发展。在双协同政策体系下,一是可以更有效地引导 流向重点产业,提高 配置的效率和效果,避免 浪费和重复建设。二是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和绿色产业的发展,提升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三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支持,包括政策引导、资金支持、技术保障等,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来源:上观新闻,2024-06-28
作者:李湛、张恩典,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