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理论】邓智团:让街区“呼吸”起来

日期:2024/05/30|点击:67

知名创新科技公司OpenAI并非诞生在硅谷,而是来自美国旧金山最古老的社区,成为关心科创事业发展的人热议的话题。

而从上海的实践来看,近年来,位于中心城区的黄浦、徐汇、静安、长宁、虹口、杨浦纷纷在打造以存量空间盘活为主的创新区方面积极发力,试图在上海市中心营造出更多让创新不断涌现的空间。

什么样的环境更有利于创新公司的出现?如何营造让创新不断涌现的空间?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邓智团对这些问题已跟踪研究多年。他将自己新近的研究与思考成果,向记者娓娓道来。

从关注要不要做到思考如何更好地推进实践

城市周刊:您研究世界各地创新城市、创新街区多年,如今看到上海中心城区多个区域在打造创新街区方面积极发力,有何感想?

邓智团:西方发达国家的城市经历了漫长的工业文明,在进入后工业文明、酝酿新的转型以后,出现了“创意城市”“创新街区”等新的城市发展现象和概念。

20世纪中叶到20世纪后半叶,城市发展逻辑是“业兴人,人兴城”,人跟随产业,实质是产业兴城。在该发展逻辑的推动下,工业化推动新兴城市发展,“田园资本主义”盛行,制造业外迁、跨区域跨国迁移,伦敦、纽约等老牌的世界城市人口减少、相对衰落,东京、新加坡等一批新世界城市崛起。

然而,从20世纪末、21世纪初开始,信息社会与知识经济激活城市发展新路径,创新创意成为城市发展新动力。受“新城市主义”思潮影响,城市发展更为强调适宜步行的邻里环境,功能混合、高质量的建筑和城市设计,可持续发展和追求高生活质量。国内学界是在“创新城市”“创新街区”等现象展现出规律性、趋势性特征后,将其引介到了国内,为国内的城市发展更上一层楼提供经验参考。

所以,看到那些关于上海最新实践的新闻,我个人还是挺振奋的。从集聚经济视角看,创新城市是创新在特定城市的大规模集聚,创新街区是创新在城市内部特定区域的大规模集聚。它们的本质是相同的,就是创新会集聚。在我研究创新城市、创新街区的这些年里,创新会在城市尺度或街区尺度出现集聚,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如果说,前些年,大家更多关注要不要做创新街区,而今,更多的区域切实地行动了起来。有的区域开始有了阶段性成果,有的区域已经开始思考如何在既有的基础上更好地推进实践。

通常而言,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有一定的周期性,在任何一个城市,城市发展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从中心到外围、从外围到中心的流动始终发生着,处于一种不断寻找平衡、谋求更高效率和收益的状态。每一个阶段的时间跨度大体上与建成环境迭代相近,可以持续30—50年之久。所以,我认为,至少在一个相对较长的周期里,创新在上海中心城区的集聚优势会持续存在。原因至少可以有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和一些老牌的世界城市中心区人口减少、相对衰落、正在快速发生转变一样,经过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上海中心城区在基础设施、公共服务配套等方面实现了质的提升。当各方面的软硬件、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配套都较为充分时,与创新有关的事业也好,城市更新也好,更易获得较好的收益。

其二,当与创新有关的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更多地在中心城区集聚,并且较好地与城市更新的过程结合起来,有利于更多知识企业在此找到心仪的发展环境。相较于城市外围或郊区,中心城区历史底蕴深厚、文化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丰富、交通便利、空间密度高,有利于面对面的社会交往更高效、更高频次地发生。而这些面对面的交流,恰恰是知识型企业、知识型员工特别看重的“刚需”。

更重要的是,随着混合办公和远程办公的时代潮流势不可当,所谓的“中央商务区”已经不太可能在只作为单纯工作场所的情况下生存下去。在全球范围内,相当一部分中央商务区都在转变为人们居住,享受美食和夜生活,参加文化、体育、娱乐活动和社交往来的场所。

提供探索和审美机会的“市中心”更受欢迎

城市周刊:很长一段时间内,上海市民口中的“市中心”都是上海文化生产、社交往来最为富集的区域。在新的形势下,我们的“市中心”是否需要有更高的追求,从而更好地为知识型企业、知识型人才的需求与事业发展服务?

邓智团: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无论是现在的年轻一代,还是广义上的开展创新创业事业的人群、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对工作之外的生活品质都十分看重。他们不仅在挑选工作所在地、为事业寻找区位布点时十分看重这一点,在安排工作之外的社会交往时更是看重这一点。其背后的原理在于,文化底蕴深厚、让社会交往可以更高效高频发生的空间,以及发生于此类空间的面对面的交流,在让身心更加愉悦的同时,也会更好地促进知识的溢出,实现身心愉悦和高效工作的兼得。

如今,即便是在白天的工作时段,在衡复风貌区的咖啡店、书店,在人民广场、外滩、福州路等广义上的艺文空间比较富集的区域,总能看到年轻人忙碌的身影。只要有网络信号、有一个干净的桌面、周围不要太嘈杂,他们随时可以进入工作、创作或收集灵感的“心流”状态。

完成必要的工作任务后,他们会安排好自己的时间,去附近或走街串巷或观摩心仪的特色展览、特色空间、特色活动。这种保持着学习的热情、随时寻找并孵化灵感的状态,几乎就是创意人群的典型生活方式。而这样的生活方式无疑在市中心,是可以以更低的时间、交通成本实现的。可以让创意人群比较顺利地实现上述生活方式的“市中心”一定会更受欢迎。

知名建筑和规划公司Gensler最近对全球53座城市的92个中央商务区的居民开展了调查。该调查显示,“市中心”作为工作场所的得分依然很高。近3/4的受访者同意,市中心是工作的好地方,也是用餐、休闲、购物、看演出或展览、探索新事物及社交的好地方。在办公室位于中央商务区的混合办公员工中,约2/3会在某些远程办公的日子前往市中心。这些混合办公员工中有58%会在市中心的第三方地点工作,如咖啡馆、餐馆或共享办公空间。这些工作者想要的不仅仅是工作空间,还有户外休闲、购物和文化空间。调查还显示,如果有更多此类活动,近90%的混合办公员工和市中心近3/4的全勤办公室工作者,会更频繁地前往中央商务区。

该公司通过分析调查结果得出结论:好评度最高的市中心会提供各方面的精彩体验;市中心必须提供娱乐、探索和审美的机会,以吸引广泛的城市居民群体;重点突显非正式聚会空间、步行友好度以及通过社区设施增进活力的市中心,将能为社区居民、员工以及邻近的访客营造真正的场所感。

这些结论与我们在上海“市中心”看到的“青年创新创业者生活图景”已然重合。如何让这一转型实现得更为顺畅、高效,让市中心进一步发挥其所拥有的文化、社交、交通、地理位置优势,值得思考。

让街区可以如呼吸一般舒畅地吐故纳新

城市周刊:为了让市中心进一步发挥其所拥有的文化、交通、地理位置优势,除了传统的手段以外,还可以有哪些创新之举?

邓智团:市中心是所有人的市中心,是工作的空间,也是生活的场所,不仅有创新导向的创新街区,也有生活导向的完整社区。最近,有几个案例让我印象深刻,并为我思考这个问题打开了思路。

在美国纽约,曼哈顿14大道经过改造之后,布鲁克林中心区域也迎来了一场比较大胆的街景改造。当地政府与建筑事务所、规划设计事务所合作,为未来布鲁克林的中心区域发展设计一个新蓝图。目标是以一种更绿色、更安全的方法,去建立一个对周围行人友好的社区环境。该计划建议在布鲁克林的核心地带,实施限制汽车通行、保护自行车道之举,并建立更安全的人行横道,囊括色彩丰富的街道家具和公共聚集空间。

在西班牙的巴塞罗那,Sant Antoni已成为其“超级街区计划”中的一处示范区。曾经的城市快速道路,成了充满生命力及绿色的健康型街道。曾经的交通路口,成为舒适的广场。汽车的噪声被孩子们玩闹的欢声笑语、邻里间轻松的交谈和老人愉悦的游戏声取代。设计团队为了配合该项目,重塑了区域内的城市家具、图形化指示系统(包括图案、标识等),并研究了相应的布局策略。

而就在我们身边,作为徐汇区“三旧”变“三新”的重点片区,凌云街道417街坊经过几年来的更新重塑,提供了一种“开放共享街区”的新思路。

2018年,凌云街道邀请规划团队研究编制《417号街坊提升改造策略》,提出以“开放和共享”为特色的街区愿景,后融合“宜居、共享、绿色、智慧”四大元素,形成了一批更新项目清单。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老旧小区内挖掘公共活动空间存在一定难度。为此,设计团队做了以下几方面努力:充分利用小区内部的边角地和公共活动区域,结合街道的拆违工作,打造居民共享空间;将小区之间的围墙进行拆除和改造,增加公共活动空间,街区内的小区经规划后实行统一管理;在梅陇港沿线小区通过破墙开步行门的方式,让居民可以便捷地进入滨水漫步空间,借用外部公共空间,解决小区内绿色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不足的问题;新建的“水岸邻里汇”容纳了物业管理中心、多功能服务中心和活动中心等综合功能,集中、复合、叠加之后的服务设施得以发挥更大的乘数效应。

今年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概念提出的第十年,一批高品质、有亮点的示范社区与品牌项目正在上海落地生根。凌云街道417街坊的启示意义在于,让我们看到了中心城区有一定历史底蕴的街坊进行片区一体化治理改造新的可能性。“开放共享街区”从理念到技术、管理,是可以通过对市民需求的深透研究,找到富有灵活度的解决方案的。而让街区、街坊可以如呼吸一般舒畅地吐故纳新,本质上,就是利用各种新的规划思路和技术手段,通过包括管理、空间在内的各种软硬件升级,为市民实现更高品质的生活和社会交往服务。

前不久,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浦东引领区分院副院长黄轶伦在一次演讲中谈到,我们的城市发展已经进入“为创新设计空间”的阶段。在这个阶段,创新不一定能够通过人为的方式被规划出来,却可以通过创新空间的营造,去引导创新的发生,通过减少干预、精准服务,让创新空间的酝酿、运营、发展更贴合创新规律。既然“开放共享街区”可以在历史悠久、问题复杂的街坊实现,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如呼吸一般吐故纳新、为更具活力的创新活动提供精准服务的空间,也可能在集结各方智慧的基础上更为普遍地涌现。

 

来源:解放日报,作者:柳森,日期:2024-05-27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