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新闻

我院哲学研究所举办“人文科学的知识论演化和评价”高层论坛

日期:2024/05/27|点击:111

2024521日,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成功举办“人文科学的知识论演化和评价”高层论坛,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上海纽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上海大学、上海师范大学和上海社科院等单位的三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会。上海社科院院长王德忠研究员出席会议并讲话,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作主旨报告,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代表主办方致辞,开幕式由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研究员主持。

王德忠院长代表上海社科院对参加论坛的领导和嘉宾致以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谢意,并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他指出,近年来,ChatGPTSoraGPT-4o的推出,对人文学科的发展带来的冲击越来越大,如何看待或评价人文科学知识的产生、演变问题越来越成为迫切需要关注的跨学科问题,相信本次论坛在高水平的跨学科对话基础上一定能够进一步深化对相关问题理解。

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代表哲学所在致辞中简要介绍了哲学所的历史与近年取得的学术成就,并谈到在各学科垂直发展、自然科学与人文科学益加割裂的今天,如何理解整个人文学科领域的知识的价值,是一个重要的问题,因而以“人文科学的知识论演化和评价”为议题举办高层论坛的意义尤为重大。

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原总编辑、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阐释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张江教授以“人文科学的知识生产问题”为题作主旨报告。他指出,知识与价值是不可分割的,知识本身包含有价值,没有价值的知识不会长久留存,同时,价值判断最终应转化为知识,否则价值也难以留存。张江教授认为,阐述学架起了知识与价值融通的桥梁。在中文语境中,“阐释”和“诠释”具体不同的含义,“阐”字具有“开放、协商”的含义,而“诠”则相反,具有“自我之中的体悟”的意义,这两个词语在学界常常被混用,事实上,其间的差别是不容忽视的,阐释是一个开放和协商的过程,阐释是精神科学的唯一存在形态、是精神科学生产的唯一方式。

 

交流发言环节,上海纽约大学校长、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童世骏教授以“对100年前发表原稿的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解读”为题,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副院长孙国东教授以“阐释和叙事在中国政治哲学自主建构中的运用”为题,上海大学科研管理部副部长、上海大学中文系曾军教授以“中西互鉴中的经典阐释学方法论体系构建问题”为题,上海交通大学哲学系陈嘉明教授以“想象、可能性与‘视其为真’” 为题,上海大学伟长学者王天恩教授以 “人文科学中的超诠释及其机制意蕴”的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付长珍教授以“捍卫伦理知识——基于儒家德性论的进路”为题,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郁振华教授以“Intelligence与两种文化”为题,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王幼军教授以“从‘理性人’到‘平均人’——社会定律的数学构建”为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张志宏研究员以“传统文化的认知逻辑与思维范式”为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施璇研究员以“人文科学的内部碰撞与哲学之问——以‘经济人’与‘社会人’之争为例”为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琦研究员以“从实践智慧到实践知识——论实践知识的普遍性与相对性维度”为题分别作了报告和分享。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哲学编辑部原主任赵培杰教授,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原所长方松华研究员,上海社会科学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姜佑福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计海庆研究员,上海社科院哲学所赵司空研究员分别主持会议。

 会上,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张江教授谈到以“人文科学的知识论演化和评价”为主题举办高层论坛、联络京沪两地不同学术领域的高级专家在关键问题上取得共识对于人文学科发展的重要意义,并鼓励上海社科院同仁借此搭建跨学科交流学术平台,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学派。上海社科院哲学所副所长成素梅教授在会议总结中认为,本次会议围绕人文科学知识相关问题,特别是知识与价值的关系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跨学科研讨,这种研讨在人工智能技术大发展的今天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本次会议对于提升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的学术影响力、活跃上海社科院哲学所的学术氛围具有长远的意义。

文字:哲学研究所|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