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李艳丽:“文化出海”推动上海文化走向世界

日期:2024/05/23|点击:105

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今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深化中外人文交流,提高国际传播能力。近年来,上海深入贯彻落实文化“走出去”国家战略部署,加快推动文化贸易创新发展,努力建设彰显海派特色的上海文化、更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

“上海文化”品牌助推“文化出海”

传播力决定影响力。树立“上海文化”品牌,发掘红色文化、海派文化、江南文化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以活态传承、科技赋能、品牌塑造促进非遗保护传承,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创新发展(推进全球影视创制中心建设、推进国际重要艺术品交易中心建设、打造亚洲演艺之都、推进形成网络文化产业高地等),构建城市形象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共享平台IP SHANGHAI,共同助推上海“文化出海”。

2022年成立的“上海临港·文化出海”基地,以文化IP为基础,深入前沿技术应用,搭建内容制作团队,深耕海外传播渠道。涵盖影视、出版、网络文学、数字游戏、文旅、教育等多个领域,为世界用户提供了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了跨文化交流。

跨文化传播IP化”特色突出

上海文化出海有多种渠道,包括影视平台通过视听内容输出文化、城市承办的国际活动拓宽文化外宣渠道、智库与高校聚合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为文化出海寻找新窗口,多元渠道和多方主体的参与为数字文化生态圈的形成和稳固创造了良好的环境。

移动互联网时代,跨文化传播IP化”特色突出。202110月发布的《上海市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十四五”规划》,要求“2035年建成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际数字之都”,深化“上海文化”品牌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数字内涵,对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数字技术为跨文化的国际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成为突破“西强东弱”格局的重要机会,东方市场及发展中国家的后发优势逐渐显露。以文化符号构建为特征的生产方式,已成为上海各领域文化产品走出国门的重要特点。

重视“文化出海”的延伸与边际效用

文化出海,重在内容(优质文化产品),巧在传播(获得受众),以产生效益(文化影响及产业发展)。以2021年度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遴选的十大文化贸易IP为例来考量“上海符号”,大致可分为两类内容。一是语言文化类。如多语种版权海外合作项目、“文化中国”丛书、少儿科普“走出去”等项目。二是数字内容类。如游戏《原神》等国际化运营和海外推广,动画片《天官赐福》、电视剧、杂技剧等海外播映。

上海文化出海,需要世界市场。文化出海的意义更多的是一种延伸,是边际效用的递增。

文化延伸。中国制造上海品牌具有优秀的产品力,文化出海的关键应从营销转向出海之后的落地,即如何做好产品的延伸、与当地的承接和服务接轨。比如多语种翻译传播中国文化,从“熊猫丛书”系列到“大中华文库”的中华学术外译项目看,国外传播范围仍有提升空间。上海师范大学教授、翻译家朱振武指出,哪怕是莫言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之后,中国的当代文学在国外还没有进入寻常百姓家。再如,文化出海中很多项目对中国传统故事和经典文学的改写创新。十四届全国政协委员、演员靳东以自身与国外同行的交流经历指出,海外对中国的年代剧、古装剧的接受度比较低,与中国的现代剧更有契合点。中国传统经典与国外的当代接受之间仍有距离需要跨越。

边际效用。文化是一个相对抽象的概念,传播需要维持多样性的平衡度,创新需要有内在共通的基底,还要有精准服务,根据世界需求来制定内容。上海文化出海也是上海城市品牌的推广,并逐渐树立中国自己的评价标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数字技术正以新理念、新业态、新模式全面融入人类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和全过程,给人类生产生活带来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文化产品不是精英知识阶层的专有物,具有一般大众生活的普遍意义,具有日常生活审美化的特质。“人民城市为人民”,要贯彻于上海文化出海之中。文化是流动的,在世界各国之间出海的“文化”就是相互容纳而后相互促进的一个过程。

 

作者李艳丽,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

来源:《上海宣传通讯》2024年第8期“本期策划”栏目

文字:上海宣传通讯|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