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传播】陈圣来:在跨文化交流中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

日期:2024/05/21|点击:78

中西“戏剧巨擘”汤显祖、莎士比亚,不仅是同时代的人,还在同一年离世。戏曲与民间文学大家赵景深曾撰文《汤显祖与莎士比亚》,从二者的生卒、地位、取材、创新、影响等方面进行对比,找出了很多共同点。日本汉学家青木正儿还把汤显祖称为“东方的莎士比亚”,之后沿袭此说的不乏其人。

汤公和莎翁两位巨匠的艺术成就难分伯仲,但就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而言,后者天下几乎无人不晓,前者却逊色不少。为什么会这样?文化传播力是一个重要影响因素。大量莎剧被拍成电影、搬上各国舞台,各种语言文字的图本也汗牛充栋,影响力可谓渗透至全球各个角落。相比之下,汤显祖的戏曲更多在圈内流行,甚至国内不少人都不熟悉这位“戏圣”,更不要说在世界范围了。

类似案例还有不少。迪士尼的米老鼠风靡全球,但我们也有跟它差不多的IP形象——孙悟空。孙悟空有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的文学支撑,有神通广大的“七十二变”,在西天取经的路上经历了“九九八十一难”,其故事性和形象极为丰富。而米老鼠最初只是华特·迪士尼在百无聊赖时的信手涂鸦,对孙悟空的想象和塑造原本应远远超过米老鼠。
从全球范围的知名度来讲,孙悟空“比不过”米老鼠,传播力的短板与产业链的不足是重要原因。新形势下,如何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值得我们深入探讨。

中国故事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感知

构建具有鲜明中国特色的战略传播体系,需要着力提高国际传播影响力、中华文化感召力、中国形象亲和力、中国话语说服力、国际舆论引导力。在国际上,这五种力量也可称之为“软实力”。

“软实力”最早由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政治学者约瑟夫·奈提出。在他看来,美国和西方的软实力在苏联解体和东欧剧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冷战时期,美国的电影、音乐渗透进苏联并产生深远影响,苏联的影视作品却极少占领美国市场。约瑟夫·奈感慨:“早在柏林墙倒塌之前,西方的影视就已经‘穿墙而过’影响了一大批人。”
2016年是中国的汤显祖与英国的莎士比亚逝世400周年。同一年,国际文学界爆出一个冷门,美国摇滚歌手、民谣诗人鲍勃·迪伦因“在美国歌曲传统形式之上开创了以诗歌传情达意的新表现手法”,获颁诺贝尔文学奖。

这位1961年开始拎着一把破吉他、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咖啡馆里起家的歌手红了50年,唱片发行量超过1亿张。尽管他在此前获得了格莱美奖、奥斯卡奖,但拿下诺贝尔文学奖的意义很不一般。它颠覆了人们对诺贝尔文学奖的看法、对流行乐的看法、对文学的看法。它告诉世人,文学也许不应该仅仅是书卷里的文学,也不应该仅仅是书斋里的文学,而可以插上音乐的翅膀在普罗大众中自由飞翔。

文化传播,简单来说是文化从发生地向其他国家、区域、人群扩散的过程。文化传播的成功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受众的接受度和排拒度。这种接纳往往既是不知不觉的,又是自觉自愿的。

过去,文化传播的媒介主要是人的迁移和流动,尤以人群的迁移更为重要。移民、战争、入侵和占领是文化传播的重要途径,通商、旅游等也是传播文化的重要媒介。随着全球化推进,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传播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进行,传播媒介也在不断迭代进化。特别是网络的普及和发展,带来了传播工具的革命性变化。

传播的前提是有吸引力。约瑟夫·奈对“软实力”下定义时,第一条就是“文化吸引力”。有了吸引力,才有传播力。电影《霸王别姬》获得戛纳金棕榈奖后,走在法国的街头不时可见大幅的《霸王别姬》电影海报。只有大家都爱看,电影才可以获得更为广泛的传播。

中国故事既有宏大叙事,也有微观感知。今天,我们既追求民族的伟大复兴,也追求人民的幸福生活,还追求个人的人生出彩与梦想成真。我们有责任把这样的时代特色传播出来,有意识地从现代语境、国际表达、市场博弈三方面发力,进一步提高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增强国际传播的亲和力、实效性。

要有好的“故事员”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去讲

应当看到,现代科技已经把地球变成了一个“小小的村落”。在国际传播中,构建更广泛、更有效的文化认同是一个基础要件。

早在张骞通西域时,他就惊奇地发现,中国的丝绸、陶瓷在好多年前就传到了西域。中西商人不仅把商品带来带去,还在一次次商品交易中传递着文化的讯息,在一次次贸易往来中促进着文化的互通。正是在交流与认同的基础上,跨国界、跨文化的关联延续至今。

共建“一带一路”所倡导的“民心相通”,强调的就是要有民众之间的文化交流乃至认同。这种交流从物品到语言、文字、技术、艺术、制度、教育等不一而足,以至最后发展成为思想观念形态的交流。

改革开放初期和中期,一批有志青年游学西方。他们学业有成回国后,其中不少人逐渐成为国际文坛与艺坛的中坚力量,成为传播中华文化的“故事员”。

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要有好的“故事员”,要入耳、入眼、入脑、入心地去讲。要创造生产符合对外传播规律,易于让国外受众接受的优秀作品,不断增强中国文艺的吸引力感召力。这里讲的优秀作品,不是八股式、说教式、格式化的宣传品,而是要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这是一个新的课题,或者讲是一种新挑战。

中国文化要走向世界,如果缺乏普适性和共构性,就不能轻松自由地在世界行走。文化交流不是唯我独尊的单向传播,而需要尊重彼此的欣赏习惯、勾连彼此的情感意境、抵达彼此的心灵深处。也许不久的将来,在国际文化传播中会看到更多国际人士的身影。发挥他们的作用,有助于把中华文化真正导入外国的主流舆论场、主流人群。

提高叙事能力和传播能力,也是城市软实力的重要内容。有的城市,它的GDP或者规模在世界上或许可以忽略不计,却能拥有很高的知名度、很强的吸引力,关键就在于软实力。新中国成立后,上海承担国际文化交流的重要职责和功能。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上海的战略使命。长期以来形成的上海城市品格和城市精神,也在不断强化这一思维范式。

为了增强上海的全球叙事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有关方面设立“中华文化走出去”专项扶持资金项目申报与“银鸽奖”评选。类似举措有助于更加全面、准确、立体地讲好中国故事,使上海成为最佳“故事员”。有理由相信,在建设习近平文化思想最佳实践地的过程中,上海会有更多、更精彩的探索实践。

推进中国故事、中国声音的全球化、区域化、分众化表达,还要求我们在国际传播中因势利导、顺势而为。目前,电竞、网文异军突起,承载着中华文化的元素走向世界。应当承认,它们已成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急先锋”。下一步,有必要进一步用好这些“生力军”,让中华文化插上互联网翅膀,飞入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人的心中。

 

作者:陈圣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家高端智库资深研究员,国家对外文化交流研究基地主任,上海国际文化学会会长。

来源:《解放日报》2024年5月21日11版:思想周刊/思想者/连载/广告

文字:解放日报|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