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4月25-26日,“‘一带一路’十周年:中国与中东合作的挑战、机遇和前景”国际研讨会成功举办。本次国际研讨会由上海社会科学院与卡塔尔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联合主办,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承办。这也是双方以“一带一路”框架下中国与中东合作为主题的系列国际研讨会的第三届。前两届分别于2018年和2019年在上海和多哈举行。
会前,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会见了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主席塔里克·尤瑟夫(Tarik M.Yousef)等主要外方嘉宾。上海社会科学院院长王德忠出席开幕式,与塔里克·尤瑟夫分别代表主办单位致辞,并交换了合作备忘录。开幕式由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所长、院西亚北非研究中心主任王健主持。
在为期一天半的研讨会上,来自卡塔尔、埃及、阿联酋、沙特、土耳其、伊朗、黎巴嫩、巴勒斯坦、阿尔及利亚、摩洛哥、突尼斯、苏丹、科威特、美国和欧盟的18位外国学者以及北京、西安和上海的国内相关单位专家学者相继围绕“新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未来合作;中东地区变动中的地缘政治与安全”“‘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投资、贸易、能源与金融合作”“‘一带一路’项目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合作”“中东的未来:社会、文化与气候变化”“新挑战与中国在中东的角色探讨”等六个议题进行了深入交流与探讨。
塔里克·尤瑟夫主持“新地缘政治环境下的未来合作”议题。开罗美国大学论坛主任、国际关系和政治经济学教授巴赫贾特·古兰尼(Bahgat Korany)认为,“一带一路”倡议为中东国家减少对美霸权依赖、探索自身发展道路提供了新途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世界发展研究所高级研究员丁一凡从南方国家崛起的视角展望了中国与中东的合作前景。欧盟安全研究所中东北非地区项目高级分析师达莉亚·加尼姆(Dalia Ghanem)比较了美国、中国和欧盟在中东的存在,认为美国在中东地区侧重于军事和安全同盟,中国侧重于经济合作,欧盟的互联互通项目在未来8-10年里很难有进展,因为该项目面临技术、金融和地缘政治等方面的挑战,目前来看只有中国的“一带一路”产生了积极影响。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孙德刚教授认为,中美分别为中东国家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最大的外部军事力量,虽然中国在中东实施的以发展促和平的模式有别于美国的以民主促和平的模式,但两国在基建、绿色经济、碳排放、粮食安全等方面都有携手合作的空间。
北京大学中东研究中心主任吴冰冰教授主持“中东地区变动中的地缘政治与安全”议题。针对加沙战争和沙伊和解引发的新一轮秩序变动,阿联酋政策中心创始人与主席、阿联酋大学教授埃卜特萨姆·阿尔凯特比(Ebtesam AI-Ketbi)认为,加沙战争分散了美国对乌克兰的援助力度,中国成功调解了沙特、伊朗关系,而中国还可以在中东和平稳定上做得更多,因为中东国家十分不满美国在加沙战争中的双重标准,希望中国在为中东地区带来更多经济项目的同时,也能够提供具有建设性的政治介入。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金良祥副研究员认为,如今中国不仅在中东有大量战略性的经济活动与项目,还成为了中东地区新的冲突调停者,不过中美在中东的合作还存在诸多障碍。伊萨姆·法雷斯公共政策和国际关系研究所主任、贝鲁特美国大学政治科学与公共事务系副教授约瑟夫·巴乌(Joseph Bahout)指出,加沙战争使得长期被边缘化的巴勒斯坦问题重新回到中心地位,沙伊和解为中东未来和平开辟了新途径,比如埃及、约旦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叙利亚战争引发的人道主义援助问题等如何解决,中国如何在其中发挥积极作用都值得思考。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副所长王震研究员认为,虽然美国在中东日益不受欢迎,但中东国家并没有做好迎接后美国时代的准备,同时美国在中东的传统盟友以色列等均处于困境之中,加沙战争至今未决,以色列的未来如何值得思考。尽管美国在中东的主导力下降,中国在中东的影响力上升,但中美两国不会陷入西方宣传的所谓“修昔底德陷阱”。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外交政策研究所和西亚非洲研究中心副研究员叶青主持“‘一带一路’倡议中的投资、贸易、能源与金融合作”议题。中东全球事务理事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叶海亚·祖必和(Yahia H. Zoubir)对中国在埃及和阿尔及利亚等马格里布国家的贸易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详细剖析,指出中国帮助阿尔及利亚在沙漠里建造铁路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在南南合作发挥了重要的连接作用。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主席徐明棋认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贸易活动以生产贸易为主,工业化程度不高的中东国家可以借鉴中国式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尤其中国的清洁能源生产。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孙霞副研究员认为在全球能源活动受到地缘政治挑战的背景下,中国面临七国集团贸易政策的挑战,能源安全问题值得重视,在能源转型中可以加大与中东国家的合作。上海外国语大学伊朗博士研究生埃米尔·穆罕默德·伊斯梅尔(Amir Mohammad Esmaeili)重点论述了中国与伊朗经济贸易的发展阶段、现状和前景。
全球事务中东委员会非常驻研究员、卡塔尔驻比利时大使馆参赞米尔德夫·阿尔卡斯胡蒂(Mirdef Alqashouti)主持“‘一带一路’项目的技术和基础设施合作”议题。沙特科研与知识交流中心高级研究员法哈德·萨利赫(Fahad Saleh)认为,中国与沙特通过贸易促进往来,为推动中东地区经济多元化发挥了作用,而沙特又通过向半岛地区国家输出电力等能源实现了技术的外溢和物流的互通互联,为半岛地区的稳定发挥了作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丁隆指出,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技术合作和基础设施建设合作比较成功,是“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区域,未来中国与中东还能在可再生能源、风险评估、鼓励私营部门参与、推动第三方合作等层面进一步开展互利合作。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非常驻高级研究员、查塔姆研究所副研究员加利普·达雷(Galip Dalay)认为,在中东国家努力实现战略自主、不再唯美国是瞻的当下,中东国家从美国转向东方是必然,“一带一路”建设带来了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知识上的分享与连结,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5G技术的打压实质上是西方基于地缘政治和意识形态对中国施压的表征。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副教授张楚楚认为,中国与西方由于体制不同,现代化发展道路也有差异,在中东北非地区的参与和存在方式也不尽相同,未来中国在中东地区可以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比如鼓励小型私人企业投资中东、大力发展新能源投入与建设等。
丁一凡主持“中东的未来:社会、文化与气候变化”议题。前苏丹驻华大使加法尔·卡拉尔·艾哈迈德(Gafar Karar Ahmed)指出,加沙战争使西方尤其美国的形象大为受损,美西方大肆宣扬的债务陷阱纯属子虚乌有,中国与中东的文化伙伴关系、经济与人道主义合作、战略合作等一系列成就促进了双方的文明交流与对话,具有可持续性的文化合作机制日趋成熟,一个亚洲的时代已经来临。西北大学中东研究所副所长、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王晋副教授重点分析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此次加沙战争中的传播效应与作用,传统媒体自上而下和中心化以及新媒体自下而上和去中心化的不同特征,导致了加沙战争中以色列与哈马斯在对外形象宣传中的不同效果。摩洛哥政策分析研究所所长穆罕默德·马斯巴(Mohammed Masbah)指出,十多年前,中东地区的非传统安全议题主要聚焦于恐怖主义,如今正慢慢转向气候变化、水 等议题,包括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等油气 丰富的国家也开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和绿色经济,努力减少碳排放,中国在碳排放上做出了表率,未来可在环境外交上有所作为。上海大学文学院刘义教授结合自身在孔子学院的经历和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全球文明倡议,就如何通过孔子学院促进中国与中东国家的文明对话提出了独到的见解:没有文明对话就难有和平。
全球事务中东委员会研究员、外交政策与安全项目主任、卡塔尔乔治城大学外交学院兼职教授阿德尔·阿卜杜勒·加法尔(Adel Abdel Ghafar)主持“新挑战与中国在中东的角色探讨”议题。吴冰冰认为,从不追求霸权的中国与中东国家在经济、技术和安全等方面都具有合作空间,中国寻求以政治解决方式来处理冲突的主张为中东地区安全稳定带来了希望,受到中东国家的欢迎,政治对话机制和经济合作成为中国与中东关系的两根支柱。海湾国际论坛执行主任、乔治城大学当代阿拉伯研究中心教授讲师达妮娅·塔弗(Dania Thafer)指出,中东国家一方面在中美竞争中努力寻求独立自主、不选边站,一方面鉴于中国成功促成沙特和伊朗和解,又希望中国未来能在中东地区政治安全建构上发挥更大作用。叶青也认为,中国促成的沙伊和解使中国在中东地区的安全稳定新角色很受欢迎,但同时也面临如何改变中国在中东地区“贸易优先”的固有形象等挑战。中东全球事务委员会研究员奥马尔· H·拉赫曼(Omer H. Rahman)指出,虽然能源经济是中国与中东合作的重要内容,但也希望中国能在中东地区冲突的调停上发挥建设性作用,比如巴以冲突,中国的不偏不倚态度和不干涉内政原则有助于推动这一问题的解决。
在各个议题的讨论中,大家畅所欲言,深入交流,既有现实的关怀,又有理论的思考,更对中国与中东国家的合作前景与挑战做了前瞻性的展望。
会议结束时,塔里克和王健表示,双方将进一步深化和扩大合作内容和范围,除了定期举办国际研讨会,还将推进访问学者交流和合作课题研究。双方初步商定,第四届国际研讨会将于2025年4月在多哈举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