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报 | 加深交流互鉴,当好融通中外文明使者——习近平主席向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致贺信引发中外学者热烈反响

日期:2023/11/28|点击:10


 “溯历史的源头才能理解现实的世界,循文化的根基才能辨识当今的中国,有文明的互鉴才能实现共同的进步。”24,在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上,全球400多位专家学者聆听了国家主席习近平的贺信。


 “聆听习近平主席的贺信,感到非常高兴、振奋。”现场参会的中外嘉宾表示,贺信为这个世界级学术交流平台注入了新的动力,为世界中国学的研究方向提供了指引,为文明互鉴提供了中国视角。专家学者纷纷表示,借此学术交流的宝贵机会,相互学习、相互理解,加深跨文化的交流互鉴,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促进世界中国学繁荣发展。


 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


 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随着中国的崛起以及在全球事务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中国学研究在世界范围内逐渐壮大起来,日益成为一门深受各方关注的“显学”。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呼吁不断推动世界中国学研究,这让致力于中国学研究的中外学者倍感振奋。


 北京语言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院长、世界汉学中心主任徐宝锋教授认为,世界中国学对于全球文明交流互鉴、中外民心相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和作用。中国的故事不光要中国讲,中国的故事还需要世界上的知识群体、文化群体和思想群体来共同参与研究、讲述,因为中国的发展不仅惠及自身,也惠及全人类。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权衡研究员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对于做好新时代世界中国学研究、国际传播体系建设和进一步做好学术外宣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指引。上海社科院将在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三大体系”研究丛书等重要理论研究成果基础上,加大研究梯队建设和成果转化力度,深入推进国别外宣研究平台建设,并通过联合承办好世界中国学大会·上海论坛以及青年汉学家研修计划(上海班),加强与老中青三代的海外中国学研究专家的交流与互鉴,不断扩大国际朋友圈,为服务国家国际传播战略和外宣工作大局贡献智慧和力量。 下转 4


 (上接第1版)尼日利亚中国研究中心主任查尔斯·奥努纳伊朱表示,习近平主席的贺信从构建学术共同体的角度,给世界中国学的发展以新的指引,这是一个好的学术开端。随着中国学、中国文化走向更大的平台,给世界带来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学、中国文化传播到非洲,也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野、传递了新的观点,更坚定了我们未来发展的道路方向。”


 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所长沈桂龙说,习近平主席的贺信充分说明,在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的大背景下,世界中国学正不断突破传统中国学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式,呈现出更为强劲的发展势头。贺信也为世界中国学发展的重大历史使命和科学研究方法指明方向,对世界中国学成为更加开放、更加成熟、更加壮大的国际性学科寄予期许。


 复旦大学网络空间国际治理研究基地助理研究员胡冯彬说,作为以中外交流互鉴为主要学术形态的世界中国学,可助力中国自主知识体系的建构。中国学是历史中国之学,也是当代中国之学。要让世界更全面、更深层次地理解古代中国、认识现代中国、把握未来中国,向世界展示“学术中的中国”。


 走文明互鉴之路


 文明因交流而多彩,文明因互鉴而丰富。


 不少学者已经熟稔习近平主席贺信中的金句。“我数了一下,习近平主席贺信中三个地方谈到了‘互鉴’。”来自阿塞拜疆的北京外国语大学亚洲学院外籍专家阿格申·阿利耶夫表示,如果观察近十年中国所发出的倡议,可以发现有一个关键字:互。这表明,所有的学习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要做好文明互鉴,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重要一点就是要发挥好翻译的力量,搭建“语言桥”进行文明对话。


 “何以中国?当我们谈论中国时,不能将其与千年的中华文明分离。”来自摩洛哥的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学专业博士生陈安忆说,中华文明是历史上最古老且持续不断的文明,它总是优先考虑和解而不是冲突,防御而不是攻击,价值而不是利益。世界应承认中华文明为人类带来的价值、哲学、原则和生活方式。


 来自英国的中国工合国际委员会主席、中国政府友谊奖获得者柯马凯认为,中西文化各有千秋,可以互相借鉴。西方讲竞争,中国更讲合作。竞争带来你赢我输、我赢你输,而合作带来双赢、共赢。在地区冲突频发的当下,借鉴中国“以和为贵”的思想,以文明之镜自鉴、互鉴,极具现实意义。


 “不同文化之间需要沟通对话,不同文明之间需要交流互鉴。”菲律宾大学迪里曼分校副教授吴安平说,从数百年的研究来看,学者们对中国的理解日益加深,但也有一些误解,我们面临的挑战是提供一种既保留中国意识又将其置于全球背景下的中国观。“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中国学需要学习和研究的东西会越来越多,我们需要更多地结合中国的过去来了解当代中国,而我们这些青年汉学家的任务才刚刚开始。”


 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


 推动中外文明的交流互鉴,有赖于使者的牵线搭桥。


 习近平主席在贺信中提出,希望各国专家学者当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不断推进世界中国学研究,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为繁荣世界文明百花园注入思想和文化力量。


 “讲好彼此的故事,语言是一个重要的桥梁。”苏丹喀土穆大学中文系主任、总统府中文资深翻译巴达伟认为,当好融通中外文明的使者,可以从三个方面推进:一是提升文学作品翻译的质量,二是加强文化交流,三是加强青年交流。“不同国家的文化有共同性,比如鲁迅回乡,他母亲让他去与亲戚打招呼,在我的故乡苏丹,也是如此。所以,要尊重彼此的不同,找到彼此的共同性,在此基础上交流互鉴。”


 “各国专家学者对中国学的兴趣不断增长。”在俄罗斯圣彼得堡国立经济大学中国与亚太国家研究中心副主任娜莎看来,世界各国的文化背景各不相同,但大家的愿望是一致的,即和平和发展。“世界中国学大会是各国中国学学者进行对话的独特平台,通过思想交流,不断推进中国学研究,我们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我曾在名师大咖的课堂上学习中国历史,在街镇路巷的行走中理解人民城市,在各类调研参访中体悟中国发展,在逢年过节的特色活动中感受中国传统文化。”来自塞尔维亚的复旦大学国务学院博士生菲利蒲已在上海生活18年。他表示,希望自己能成为中塞双边交流的桥梁,做好使者,将自己的所见所闻、所学所获,传递给祖国塞尔维亚以及世界各地的朋友、学者和民众,为展现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尽一份绵薄之力。


 来源:解放日报 作者:王海燕/王珍 日期:2023-11-25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