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沙龙】新民晚报 | 推动共建“一带一路” 专家:产业链建立起来 供应链完善起来

日期:2023/10/30|点击:37

新形势下,中国对外开放有哪些新情况、新特点?在昨日下午市委外宣办与上海社会科学院联手打造的中外媒体学术沙龙上,与会专家围绕“一带一路”、中国数据要素市场、上海自贸区等话题,进行探讨。

今年是“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十年来,在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努力下,共建“一带一路”实现了从愿景到行动、从“大写意”到“工笔画”的转变,已吸引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朋友圈”,取得举世瞩目的成果。

上海社科院二级研究员、国家高端智库资深专家杨建文认为,在复杂的世界格局和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继续推进“一带一路”必须要兼顾内外自身发展的需求和外部环境的变化,把自己的事情做好是根本,但这并不意味着独善其身,仍要尽心尽力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真心实意谋求共同实现现代化的道路。

如何更好地推动共建“一带一路”?杨建文说,除了共建“一带一路”提出的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这“五通”外,还可以再加“一通”——“链通”,把产业链建立起来,供应链完善起来,价值链融合起来,创新链推动起来,这个需要机制体制层面的探索和协调。

在对外开放中,数据的跨境流通一直是备受关注的热点话题。上海社科院信息研究所副所长、副研究员丁波涛表示,近几年我国已出台若干规定,对于涉及到个人敏感数据的机构,以及一些关键基础设施的机构等,都会在数据流通中采取网络安全评估。不过,他也坦言,数据安全评估的成本较高,在实际操作中还需要进一步细化,包括可以采取区块链的技术,来降低成本。

今年也是中国自贸区建设走过的第十个年头。经过十年发展,目前中国已形成拥有21个自贸试验区及海南自由贸易港的“雁阵”,构建起覆盖东西南北中的改革开放创新格局。上海社科院世界中国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谢一青说,十年来,自贸区不仅在数量上实现了显著增长,而且在贸易和投资总额上也由小范围的“试验区”逐渐发展成为“规模区”。“21个自贸区占地面积不大,但产生的数据非常可观。”

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21家自贸试验区实现进出口总额7.5万亿元,同比增长14.5%,占全国的17.8%;实际使用外资超过2200亿元,占全国的18.1%。谢一青说,上海自贸区发挥制度创新的“头雁”效应,打造了以开放促改革、以改革促发展的样板。一大批制度创新试点成果在全国复制推广,发挥了服务全国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

从“试验区”到“示范田”,未来上海自贸区“先行先试”如何走?谢一青认为,上海自贸区应紧密关注当前的国际贸易和投资趋势,充分利用已有的发展优势,包括外资总部经济、金融业、创新能力、营商环境和服务业等,下一步走好高水平开放之路。

来源:新民晚报 2023-10-2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