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上观新闻 | 从开埠到开放,180年来上海如何实现“蝶变”

日期:2023/10/08|点击:156

106日,“从开埠到开放:上海都市化180年”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师范大学徐汇校区举行。上海师范大学党委书记林在勇,上海市社联党组书记、专职副主席王为松,复旦大学教授葛剑雄,上海市历史学会会长章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郭长刚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1843年,随着《南京条约》及其附属条约的签订,上海被开辟为通商口岸,逐渐由一个普通的沿海县城发展成为国际大都市。与会者指出,180年来,在历史沧桑变迁和文明交流互鉴中,上海实现“蝶变”,成为世界城市发展与全球化进程中的独特样本。开放、创新、包容的城市品格让上海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在新的历史征程上,上海有底气也有能力书写新时代发展新奇迹。

美国乔治亚理工学院卢汉超教授围绕近代上海城市发展的几次重大转折和辩论作了发言。他认为,上海从1843年开埠后到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前,在不到一个世纪的时间内,从一个偏居海隅的县城,发展成为中国第一大城和世界级的大都市,这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促成这一结果的不完全是商业因素,中国近代史上的重大事件以及革命战争都导致城市发展方向的变化。就城市发展规划而言,开埠后上海有过影响深远的四次大辩论:华夷隔离之争,华洋杂居之争,上海城墙之争,租界地位之争。所有这些争辩讨论在当时的出发点是市政,核心是变革,结果是促成了城市的进一步开放及发展。

上海社会科学院熊月之研究员指出,近代上海由于国际国内多种因素错综复杂的作用,意外地成为某种意义上的“中外利益共同体”。治外法权、租界存在、战时中立是这一共同体形成的政治前提,上海开埠、华洋混处则是其中最原初也是最关键的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一共同体明显地呈现出西强中弱、西主中辅的特点,折射了当时中国的现实处境。

上海师范大学都市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苏智良教授梳理了上海自1843年开埠至今的历史事件,概括了上海这座城市在过去180年的都市化历程,强调了其作为东西方交汇点的地理位置、商业文化传统、开放精神等因素对城市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上海在不同历史阶段都对中国现代化进程发挥了重要作用。自1843年开埠以来,上海逐渐从一个地区性港口城市转变为国际性城市,成为中西贸易的重要枢纽。进入20世纪后,上海成为东亚的金融、商业、外贸和工业中心,同时也催生了海派文化的兴起。新中国建立后,上海被改造为工业制造城市。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加快了现代化步伐,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辉煌成就。开放、创新、包容,是上海取得成功的重要秘诀。

会上,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马军研究员宣读了日本大学名誉教授、原日本上海史研究会会长高纲博文教授的书面发言。日本上海史研究会在过去的33年中,通过学术研究、国际交流和出版工作,为日本国内深入了解上海的历史和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促进了中日学者之间的合作和交流。

除了大会的主旨发言之外,本次研讨会还开设了“晚清政局与近代上海”“新城市、新探索与新成就”“外交与外侨”“城市史”“海派文化与城市精神”“都市文化”“《新编上海历史地图集》专场”“历史地理”“人物群体研究”“工业、工人与工运”“史料与历史书写”“移民与外侨”“城市更新”“社会治理”等专题研讨会。会议还设有线上国际会场,邀请海外学者一同讨论上海开埠180年以来的重要学术议题。

本次会议由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主办,上海市历史学会协办。

来源:上观新闻 2023-10-07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