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会议】澎湃新闻 | 新技术·新方法·新视角:新闻传播学研究再出发——上海社科院新闻所举办第十届闻天论坛

日期:2023/07/05|点击:83

为探讨新技术加速迭代背景下的新闻传播学发展,202372日,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主办的第十届闻天论坛暨上海社科院主题教育所际联组学习会议,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小礼堂召开。本届论坛以“新技术·新方法·新视角:新闻传播学研究再出发”为主题。来自清华大学、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山东大学、云南大学、上海财经大学、美国威斯康星大学,以及《新闻记者》、《现代出版》、中国社会科学报、上观新闻、澎湃新闻等媒体和学术期刊的80余位新闻传播学界业界专家学者出席了本次论坛。论坛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雪魁主持,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致开幕词。主旨演讲环节分别由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清泉,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导陈昌凤,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葆华,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洪忠,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魏永征等专家学者做主旨演讲,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强荧做主旨发言总结。

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首先代表上海社会科学院对与会嘉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指出,闻天论坛是新闻所的知名学术品牌,至今已经连续举办十届。在全党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大兴调查研究之风,扎实开展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之际,社科院创新组织形式,将学术论坛、主题教育和大调研活动融为一体,为论坛赋予了新的意义。权衡认为,本届论坛以“新”为主题,共同探讨当前新闻传播学领域的一系列重大前沿课题,展望新闻传播学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不但会为推动新闻传播学科建设发展提供深刻启迪,还会为深化数字媒介技术变革背景下宣传思想工作的创新发展,提供宝贵思路和智力支撑。最后,权衡感谢与会嘉宾长期以来对上海社科院、对新闻传播学科建设给予的大力支持,希望大家今后继续关心和支持上海社科院发展,并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雪魁主持论坛。他介绍了闻天论坛十年发展历程,感谢院领导、新闻传播学界前辈、知名专家学者和青年才俊给予论坛的极大关心、关爱和帮助,并对与会专家学者进行了一一介绍。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徐清泉在题为“中国传播学发展的时代机遇、短板挑战及成效目标”的主旨演讲中,从中国传播学的界定、机遇、挑战和目标四个角度切入,对中国传播学的历史变迁和未来发展进行了探讨。他认为,尽管新闻学和传播学彼此间始终存在着相辅相成的交叉重叠互动关系,但是二者具有相对独立性,在理论研究与应用研究间的错位分工也始终存在,“新闻传播学”的提法具有明显的中国特色。中国传播学的学科界定需要基于新时代推进“三大体系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对接国际化发展诉求等实际需求,研究中国和世界新闻传播领域的应用实践和理论学术问题。他指出,目前中国传播学面临着难得的时代机遇,如改革开放以来积累创造的学界优势、国家鼓励哲社和新传发展新政带来的机遇、全球化及高新科技普及带来的发展红利等。同时,中国传播学也存在着较多短板挑战,如离中央和国家的期望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三大体系建设上追求中国风格、中国特色、中国气派尚待推进增强,在作真学问和破除内卷方面存在多种挑战等。最后,在发展成效目标方面,徐清泉认为,中国传播学应当形成“一统多元多样”的包容开放创新发展格局,所谓“一统”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作为学术研究的唯一统摄,所谓“多元多样”就是要秉持包容、开放、创新的研究理念,为本行业优化及助力国家发展提供智力支撑,并在原创思想产出和国际话语权方面实现能效大幅提升。

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陈昌凤在题为“文明镜鉴:GAI/AIGC与信息价值观”的主旨演讲中,从现实、机制和观念三个层面对生成式人工智能与信息价值观的关系进行了讨论。她指出,当下信息文化正在经历深刻变革,在多模态转换的智能新技术发展下,AIGC/GAI迅速升级,大模型的发展趋于通用与垂类并进,人类也正在养成对GAI的依赖和习惯。可以说,生成式人工智能正在重塑数据逻辑和人机关系,如我们日常的判断、决策,将依赖我们的提问方式;我们的认知、情感,将依赖过去的数据等。在这种情况下,明晰人机学习的意义和人作为道德引领的价值尤为重要。陈昌凤指出,GAI对人类文明观带来了很多挑战,如变革权力秩序、文明规则等。她引介了多位国外学者的观点,认为当AI触及人类文明的基石——语言的掌控时,人类构建的整套文明系统都可能被颠覆。但她也强调,GAI是可以作为文明镜鉴的,其人机交互关系实质上是人性的反映,即通过分析人类发布的文本来学习技能。GAI的价值观最终来自人类,它更深层地烛照出人类自身的灵魂,警示人类向善。她表示,在价值观层面,我们始终要关注、反省的是人类自身,技术要努力解决那些由于数据的不恰当、静态数据等带来的价值观对抗、“价值锁定”等风险问题。

复旦大学新闻学院副院长、教授周葆华从对象、概念与方法三个角度对生成智能进行了传播学分析。他认为,生成智能作为一种对象物,已经被传播学界作为研究对象引入讨论,包括GAI的风险问题、相关的审计问题、GAI与既存传播体系的关系等。其次,需要将生成智能概念化,尤其是当我们进行学术研究或聚焦中国问题的传播学研究时,更要从中找寻概念并探讨概念的发展。他表示,在传播学领域,任何一种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带来传播学理论的革新,所以我们更需要留下理论概念,而并非技术本身。在从分发智能(推荐系统)到生成智能的智能传播新阶段,需要对很多概念进行重新思考,如GAIAIGC的出现前所未有地凸显了“真实性”概念的多元复杂性。第三,相较于之前的各类媒介技术,生成智能有很大的不同,它具有非常强大的方法学意义,智能方法本身是非常值得探讨的领域,包括方法体系的重塑、编码、预测及生成“社会”等。

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院长、教授张洪忠讨论了GhatGPT的技术突破及大模型对互联网生态的影响。张洪忠表示,ChatGPT的诞生伴随着两项关键技术突破,意味着人工智能的进化从猿猴到人,人机信任关系发生转变,人机交往进入了新阶段。第一项技术突破是开放域的多轮对话,即ChatGPT可以实现记录上下文、多轮追问、自主提供信息并引导对话;第二项技术突破是生成型对话,机器写作模式由检索型、拼接型变革为生成型,即通过学习大量的数据和上下文,结合语境自动预测并生成自然语言响应,生成更加多样化、灵活性更强、更加自然的回复。张洪忠指出,ChatGPT是整个GPT大模型的冰山一角,而大模型的应用正在经历井喷式发展,产业布局愈加全面,从新闻传播、学习教育、金融经济,到文化娱乐、广告营销、医疗健康和智能办公等,均有应用实践。他也从大模型展望了未来互联网发展可能出现的四个趋势:如大模型是否会成为未来互联网竞争的入门门槛?大资本的算力是否会成为未来的竞争基础?云端竞争的时代是否已经到来?对话即平台能否成为现实?

云南大学新闻学院、南亚东南亚国际传播学院院长,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授廖圣清进行了题为“中国新闻传播学自主知识体系:1998-2022年”的演讲。廖圣清指出,2023年是中国新闻传播学上升为一级学科的25周年。当前,中国传媒业处于结构性的变革时期,媒介技术的加速革新,新闻传播学学科面临着学科转型升级的历史任务,如果要推动中国特色新闻传播学研究发展,归根到底要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廖圣清以199820229种新闻传播类期刊发表的47593篇文章作为对象,通过文本挖掘、内容分析、社会网络分析的研究方法,考察了新近二十五年中国新闻传播学知识体系的发展脉络和研究轨迹。研究发现包括,中国新闻传播学研究的论文数量、作者数量、机构数量增长明显,跨学科研究比例不断上升;知识体系外在环境更迭快,内在知识库更新缓慢,需加强受众研究与效果研究;地区分布较为均匀,西部地区跨学科研究多,东部地区更注重知识体系的多样性和完整性;理论构建呈现自我循环趋势,诠释研究多,需要加强规范的科学研究,促进知识积累与流动。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研究员魏永征的发言主题为“文化法学学科概念出台后研讨动向”。他指出,在今年3月中办国办印发的《关于加强新时代法学教育和法学理论研究的意见》一文中首次出现“文化法学”概念,引起了学界业界诸多讨论。文化法学概念是在我国文化领域法治建设过程中形成的,是对文化领域法治建设和研究成果的提升和概括。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度重视意识形态领域工作,鲜明提出文化安全、意识形态安全等概念,致力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法治建设,坚定文化自信,发挥先进文化育人化人的作用,建立健全文化法律制度,从而把新时代的文化法治建设推向一个新的高度。他指出,文化法学的研究需要理论创新,需要关注一系列新问题,如法律调整对象的问题,头部文化门类法治建设的问题,党内法规与国家法律融合的问题,以及网络文化体制的宏观问题等。魏永征最后强调,文化法学的研究并非远在千里之外,而是每一位新闻传播学者都可以关注并作出贡献的领域。

上海市文创办专职副主任、上海市创意产业协会会长、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强荧对开幕主旨演讲进行了总结与点评,他感谢权衡书记和多位大师级学者对论坛的支持,认为各位学者的精彩演讲是一场高屋建瓴、醍醐灌顶、非常精致的思辨盛宴。他对六位嘉宾的发言分别进行了总结,也同时提出了发言带来的启示。他强调,徐所长提醒我们,传播学应该进一步本土化,建立更加开放、包容、创新的传播学。陈昌凤教授提醒我们,人类会被媒介改变,也会重塑我们人与人的关系。周葆华院长提醒我们,要认识到生成智能的风险,并放在历史沿革中进行量化、编码、预测。张洪忠院长提醒我们,大语言模型下的人机信任关系在转变,要努力把握大语言模型的发展趋势。廖圣清院长提醒我们,中国传播学的知识体系的建立尚有较大空间,中国自主传播学的原创研究还有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他特别感谢魏永征老师为新闻所新闻传播学研究奠定了深厚的基础,并提出魏老师对文化法学的深入研讨,特别是对文化产业促进法的研究,对上海文化产业发展意义深远。

第十届闻天论坛下设三个分论坛,26位专家学者分别围绕“AIGC与智媒现代化”“数据传播与方法对话”“媒介社会学的多元议题与方法实践”等三大主题进行演讲和评议。

上海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成立于1985年,是专门从事新闻传播理论实践研究和政府决策咨询服务的学术机构。“闻天”一词取自《诗经·小雅》“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意为即便体小位微,无碍发出响亮声音。近年来,研究所致力于打造包括闻天论坛、闻天大讲堂、闻天读书会、闻天公号、闻天新知普及在内的“闻天”系列品牌,并已取得了一定成效。

来源:澎湃新闻 2023-07-04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