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3年2月4日至7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京汉铁路工人为争取成立总工会的自由和工人阶级的政治权利,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举行了震惊中外的二七大罢工。这次罢工以郑州京汉铁路总工会为中心,北起长辛店,南至汉口,使长达两千多里的京汉铁路瘫痪,掀起了中国工人运动的高潮,施洋、林祥谦等52位先烈在这次罢工中英勇牺牲。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是中国乃至世界劳工史上一次著名的斗争,因“二七惨案”的发生,被称为二七大罢工。
2023年2月7日,在二七大罢工迎来100周年之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联合召开了“纪念二七大罢工100周年”线上学术研讨会,来自高校研究所、总工会系统和博物馆方的3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研讨。
中国工运在中共成立后取得了几何式跃升
作为本次研讨会的召集人,上海社科院历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军在致辞中,回忆了自己在1977年观看电影《风暴》的感受。这部拍摄于1959年、描述二七大罢工的影片,里面工人的穷苦生活,流氓、军阀的蛮横,和帝国主义者的狡诈,以及最后对工人的血腥镇压,让年仅8岁的马军,着实感到压抑,“只有在领略施洋大律师的潇洒风度时才稍有舒展。”
2021年7月1日,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的纪念日。当天下午,马军组织了研究室同仁和部分研究生在所会议室重温了这部影片,年轻人都看得津津有味。那时,他就设想,一定要在“二七”百年之际召开一次学术会议,以促进社会性、教育性和学术性的结合。于是,有了这次与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联合召开的纪念研讨会,发出了上海学界的声音。
马军表示,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7月23日在上海成立以后,就把推动中国工人运动作为自己最主要的工作,为此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积极领导全国范围内的工人运动,而二七大罢工就是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的一项重要成就。
中国工人阶级自诞生以后,就蒙受了中外反动势力的长期压榨和欺辱,其工作环境之恶劣、生活条件之艰苦、人格侮辱之严重,可以说是举世罕有。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后,打出了“劳工神圣”的旗号,在工人群众中广泛开展了艰苦、扎实的思想灌输,从而在短短的数年中就有了几何式的跃升,彻底完成了中国工运从自在阶段到自为阶段的伟大转变。以上海为例,1925年五卅运动时期策动了数十万工人的总同盟罢工,到1927年又指挥工人积极分子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拿下了除租界以外的整个城市,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
马军表示,这些成就的取得,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中国共产党贴合了中国工人阶级的基本心声,将自身的政治运动与广大劳苦大众的遭遇、苦难和需求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做大众的代言人,做工人的先锋队,由此便迸发出了巨大的能量。
学者、总工会、博物馆三方视角互动,拓展工运史研究
本次研讨会共有8位专家学者发表了报告,按照报告人所在单位类别大体分为三类。
学者部分,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生陆轶隽的《书写即战场:以马超俊、邓中夏各自工运著作对“二七”罢工的分析为例》,将国民党层面对二七大罢工的参与和书写,纳入到考察范围,揭示了二七大罢工复杂的历史背景。与前者相联动,同济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后徐迟的《英国外交档案中所见二七罢工史料——兼谈早期工运史的史料拓展》,挖掘了英国外交档案中有关二七大罢工的史料,提供了在这场具有世界意义的大罢工中,英国一派势力的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室研究员李志茗的《从律师到烈士:施洋就义及其反响》,通过第一手的考察,翔实而生动地再现了施洋烈士的一生及后世对其的纪念性活动,丰富了电影《风暴》之外的施洋形象。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副研究员段炼的《谈谈近年来上海版的若干工运史著作》,特别提到1949年后的上海工人运动,资料丰富,但是相关研究却相对薄弱,是未来研究的一块“富矿”。
其次是来自总工会系统的报告。中国劳动关系学院刘钟美的《中国工运史学者口述史的那些人和事儿》,在回忆中,提醒注意抢救性发掘和整理工运史学者的口述资料的急迫性。劳动报社崔校军以《<劳动报>今昔》为题,介绍了《劳动报》的发展历程以及在中国工人运动史和现当代工人生活工作中所发挥的作用。
最后是来自博物馆界别的报告。长辛店二七纪念馆馆长刘德华、上海市静安区文物史料馆馆长朱润分别介绍了长辛店二七纪念馆和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旧址陈列馆的由来和现状,让与会者身临其境地回到了历史现场。
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现代史研究室江文君作评述性总结。
与会专家学者表示,在新时代,在前辈学者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崭新的研究方法,如何采用高效的数字技术,如何拓展新的考察空间,如何与其他单位的工运史学者相呼应,如何与海外中国工运史学者相交流,这些问题亟待解决。以此研讨会为契机,向百年前死难的二七烈士们致哀致敬的同时,工运史研究者将勠力同心、贡献智慧,研究好中国工人运动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