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9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发布了《2023年上海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报告(下称“报告”)。《报告》提出,2023年上半年上海将延续2022年的缓慢复苏态势,全年呈现前高后低的增长态势,增速将收敛至4.3%的新常态,但也有望实现乐观情景下5.3%的经济增速。
《报告》认为,中长期内上海经济高质量增长的效率和动能仍然强劲。劳动、土地、资本和能源要素利用率普遍较高。上海与全国经济增长的动力相比,更加突出了消费的重要作用,而投资本身具有周期性,基本上4-5年一个周期,与政府换届周期和五年规划周期吻合。因此,相比于投资,消费仍然是未来上海经济增长的稳定器。
三重压力
进入2022年,我国经济发展仍将面临“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叠加“世纪疫情”反复,经济社会全面复苏提振具有长期性和复杂性。
需求收缩方面,主要体现在投资和消费增长双低的情形。公开数据显示,2022年1月到11月,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5.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下降0.1%,分别比2019年同期低0.8、5.1个百分点。
而从需求收缩的外部因素来看,受疫情影响,全球需求都在收缩,10月份全球制造业PMI指数49.4,而且半数以上的主要国家持续处在收缩区间,呈现出明显的分化特征,像亚洲比较强劲,欧洲在衰退,美国也在下行这样的一个局面。
“供给冲击存在短期影响向长期趋势的演化。”上海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邸俊鹏解释称,供给冲击主要来自外部的冲击。
邸俊鹏表示,全球大宗商品的保障叠加全球供应链的断供,特别是芯片、缺柜、煤、电等都超出原先预期的影响,导致全球工业受到冲击。与此同时,发达国家对中国的发展战略做了一些调整,尤其是在一些产业链上减少了对中国的依赖。
“预期转弱可能是市场主体对世界经济和国家政策调整的一种综合反映,其本质上是世界经济不确定性和大国博弈背景下长期积累的表现。”邸俊鹏解释称,具体来看,首先是世界经济长期的预期会更加不确定;其次,大国博弈的预期更加复杂化。再次对投资、就业收入的预期更加短期化,所以更加趋于短期化的行为会出现。最后,市场对于政策的预期会更加的模糊化。
上海经济呈现较强韧性
聚焦上海,通过梳理相关数据可以发现,在多种不确定性因素冲击下,上海经济增长仍然呈现出较强的韧性。
总体来看,在2022年第二季度触底之后,上海经济在第三季度迎来了V型反弹,恢复势头良好,各项指标较上半年都有明显改善,体现出了上海经济的韧性。
消费方面,2022年前三季度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去年同期下降10.7%,降幅比上半年收窄5.4个百分点,1-11月同比降幅较前三季度进一步收窄1.6个百分点。进出口方面也呈现出V型反弹,上海进出口总额4月份负增长,5月超预期反弹,受到海外市场需求扩张以及产业链供应链惯性的影响,直到7月同比增速超过20%。9月份上海外贸进出口总额比去年同月增长了11.3%,1-11月份略有回调,同比增长4.2%。
在物价方面,上海物价整体呈现稳定态势。2022年1-11月份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2.6%,4-5月份食品和烟酒类受到的冲击比较大,CPI增长幅度比较高,6月份大幅回落,基本上到第二季度一些食品消费价格指数迅速回落。
在投资方面,上海2022年上半年全市固定资产投资下降幅度较大,相比去年同期下降接近20%。在1-11月份大幅收窄,相比去年同期下降2.6%,降幅比前三季度收窄6%。侧面证明上海在投资方面5月份触底之后在第三季度有所反弹,社会各界对上海投资的信心在逐步恢复,整体上第三季度各项指标的数据达到稳定提振信心的目的。
韧性背后的原因
“上海经济能够快速复苏,一方面得益于国家和上海市出台了一系列稳经济的政策在持续地释放效果,另一方面也得益于上海自身的经济结构以及五大中心方面的优势。此外,上海经济核心功能疫情期间基本保持正常运转,为疫情之后上海经济的复苏以及重振奠定了基础。”邸俊鹏说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其中,金融业等第三产业发挥了“压舱石”的作用。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梳理相关数据发现,2022年上海金融业和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保持稳定增长态势。尽管受疫情影响,上海金融业上半年仍保持比去年同期增长6.1%的增速,信息技术服务业比去年同期增长5.3%。
在产业结构方面,金融业占上海GDP目前达到20.3%,这一占比相比于去年年末提高1.8个百分点。信息传输技术服务业占比在10%左右。
“这两个行业的稳定发展为上海经济提供了一定的抗风险能力,为上海经济在疫情冲击之下保持韧性提供了一个重要的支撑。”邸俊鹏说道。
除此之外,邸俊鹏指出,随着疫苗研制速度的加快、疫苗接种覆盖率的扩大和新药出现,疫情对于经济活动的影响范围可控。政府加大对“新基建”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全面推进城市数字化转型,“五大新城”建设顺利进行,旧城里弄改造稳步推进,新增固定资产投资超过去年同期水平。
来源:21经济网 2023年1月10日 作者:张梓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