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上海经济重振的关键是?专家学者与中外媒体共话高水平开放与高质量发展

日期:2022/08/29|点击:10

设立自由贸易区临港新片区的意义何在?三年来取得了怎样的突破?疫情后上海经济重振应该关注哪些领域?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为何会上升为国家战略?未来哪些发展方向值得关注?

 

 

8月25日下午,迎“二十大”中外媒体系列学术沙龙第一期在上海社科院举行。上海社会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上海社会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和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亮,分别围绕“临港新片区引领我国高水平改革开放”“聚焦上海经济重振的关键领域”“以长三角一体化建设服务稳定全国宏观经济大盘的总体思路”三大主题做了精彩演讲,并与中外媒体记者交流互动。来自经济学人、联合早报、南华早报、中新社、文汇报等境内外媒体记者参加了本次沙龙活动。

临港新片区已基本形成“五自由一便利”制度创新体系

上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刚刚迎来成立三周年的日子。三年过去,临港成绩如何?未来会怎样发展?是很多人关心的话题。

“临港新片区的设立是中国向世界说明更坚定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的一个行动和表现。”上海社会科院党委书记、研究员权衡用三个概念概括了临港新片区区别于之前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特殊之处。一是高水平制度开放,二是高端产业集聚,三是现代化滨海城市。

权衡解释,临港新片区的设立首先是为形成中国高水平制度型开放体系建立开辟的一块“试验田”。经过三年的建设,临港新片区目前已经基本形成了“五自由一便利”的制度型开放体系。即投资自由、贸易自由、资金自由、运输自由、从业人员自由和数据便利。而制度开放的最终目的是为了集聚全球的高端生产要素,从而带动产业升级。“临港最终落脚点是一座具有独立综合性节点的滨海城市。他不是一个产业园区、高新技术区的概念,而是真正做到产城融合。”

在权衡的描绘下,中外记者们加深了对临港新片区定位的理解,也对临港未来发展充满了期待。

上海经济重振的关键?提升城市四大功能是核心

经历了今年春天疫情的冲击,在2个月全程静态管理后,上海如何走出低迷,重振经济?上海社会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沈开艳梳理了疫情之后,上海政府发布的一系列恢复重振经济的政策措施,包括《加快经济恢复和重振行动方案》的50条措施、《上海市扶持个体工商户健康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的34条措施等等。“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政策的实施期限是非常短的,基本只到今年底。说明这只是一个短期的经济刺激方案,而不是未来长期的战略。”

沈开艳结合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分析提出,上海重振经济的主攻方向是强化城市四大功能,即全球 配置功能、科技创新策源功能、高端产业引领功能、开放枢纽门户功能。具体来说,沈开艳特别提到了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五型经济”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我们通过进博会的溢出效应将上海打造成全球消费品集散中心,聚焦人才、品牌、头部企业、通道、平台‘五个关键’,来打造‘五型经济’生态,还要通过区域协同一体化发展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沈开艳表示,这些将会是上海经济重振的关键领域和方向,值得关注。

长三角一体化是中国经济增长优势新动能

2018年11月5日,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这块我国经济发展最活跃、开放程度最高、创新能力最强的区域,从此承载起非同寻常的国家使命。

“长三角一体化”为什么会上升成为国家战略?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刘亮从多个角度,用扎实的数据向中外媒体朋友进行了阐释。“长三角地区从经济总量、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长新动力角度,都在全国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刘亮举出一些数据进行说明——从2012年到2021年,整个长三角地区以全国4%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国将近四分之一的GDP。长三角地区集成电路产业产值占据全国58.3%,也就是我们国家芯片和集成电路这一块的一半以上的产业集中在长三角地区。刘亮表示,从经济发展的总量和质量角度看,长三角都起到龙头和示范的作用。另外,在中国的经济增长的新动力方面,长三角的优势也非常突出。

“现在中国的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制造业的大国,中国需要更进一步打造世界级的产业集群,很难从一个省一个市的层级来进行打造,我们需要有更大的地理空间,也需要更大的技术空间。而长三角的产业构成互补性非常强。所以就需要长三角三省一市必须打破原来的行政壁垒,从更大范围来推动它的产业集群和技术创新。”刘亮说。

面向未来,长三角的发展可能将围绕哪些方向展开?刘亮表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公共 交易市场、市场之间的制度的完善和标准的统一、聚焦重点产业方向、绿色生态环境、优化营商环境等都将是重点内容。

 

      来源文汇报  2022年8月26日  作者蒋竹云周俊超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