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院三年青年科研人员国家课题展(二)

日期:2021/04/08|点击:481

进院一年多来,2018年新进院科研人员积极参加学术交流活动和社会实践,在核心期刊论文发表、省部级以上课题立项、重要媒体文章发表、内部专报提交等方面均有上佳表现,展现了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发展潜力。

 

本次推文将集中介绍谢晓川、张群、高疆、陈永、苑莉莉、杜红玉、陈晨七位青年科研人员独立主持的国家社科/自科项目的基本情况。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

 

谢晓川19842月生于广西南宁,2017年博士毕业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大学哲学研究所,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目前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课题1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1项。

 

课题名称

18451846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形成史的新诠释与最新文献研究

 

课题简介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和恩格斯联袂完成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经典著作。无论是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还是20世纪以来受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各种新兴理论,抑或是各个国家的“马克思学”研究,所有的研究都把《德意志意识形态》看作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发展历史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即认为《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展现了马克思恩格斯自身“历史观”最为关键的形成阶段、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传统的唯物史观发展的重要阶段。《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可以说是理解和诠释马克思恩格斯思想不可绕过的经典作品,它自身的编辑出版史构成了马克思主义文献历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自1972MEGA2(德语《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版缩写,中文常意为《马克思恩格斯全集》历史考证版第二版)出版了《德意志意识形态》的试刊版以来,围绕《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的形成史和诠释路径所产生的论争构成了20世纪以来各国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内容。本课题研究对象主要是2017MEGA2新版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1845-1846年前后与马克思恩格斯的“历史观”发展相关的德语著作和文献。借助于2017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的附属资料卷和现有国内外研究文献,本课题将首先试图分析与评估新版2017年《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呈现方式的优点与缺点。在正确认识2017新版《德意志意识形态》优缺点的前提下,本课题试图从分立的文本群落中寻找一种在主题上把握《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统一性的进路。其次,通过重构1845-1846年德国左派思潮、后黑格尔时期的历史语境,本课题还试图从马克思和恩格斯与同时代历史哲学思想的交锋中勾画出他们有别于同时代“历史”观念的特点。最后,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历史观”形成史的新诠释,本课题也试图重新评价《德意志意识形态》中的“历史观”与马克思恩格斯后续思想发展的关系、以及这种“历史观”对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传统构建的影响。

 

 

张群1985年生人,来自黑龙江。2015年毕业于厦门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15年至2018年在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2018年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亚太区域经济治理、中国-东盟关系等。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一项,参与国家社科基金及省部级课题多项。

 

课题名称

TPP时代亚太区域经济治理中的制度博弈与中国对策研究

 

课题简介

亚太区域经济治理是指在亚太地区范围内,行为体通过协调利益分歧,建立区域经济治理机制的动态过程。亚太区域经济治理需要解决两大重要问题:一是区域贸易自由化,二是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建设。2017年美国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后,这两个领域的制度博弈均呈现出新动态。本研究聚焦于中国、美国、日本和东盟四方以亚太区域经济治理机制和治理规则为工具进行的战略互动。在理论层面,探讨行为体在区域经济治理机制建立或区域治理规则扩散过程中的互动模式、博弈策略及相应条件,为分析和预测行为体的博弈策略建立理论框架。在应用层面,基于建立的理论框架,分析中国同美国、日本和东盟在新型国际经贸规则扩散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互动状态及其条件,进而为提升中国在亚太区域经济治理中的领导力提供政策建议。

 

 

高疆1990年出生,新疆人,2018年获得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研究所,曾赴世界贸易组织(World Trade OrganizationWTO)进行访问实习。主要研究方向为:国际贸易新规则、数字贸易政策、WTO改革等相关议题。近年来已在《国际经济评论》《世界经济研究》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出版专著1本,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1项。

 

课题名称

国际贸易规则演进的经济学:从市场准入到规制融合

 

课题简介

互惠非歧视原则作为世界贸易组织(WTO)的两大基石,在完全竞争与垄断竞争市场环境中分别通过内生化贸易条件效应生产再分配效应保持世界相对价格水平和各国相对市场份额不变,从而破解传统贸易中的囚徒困境,促使市场准入型的贸易自由化取得显著成果。而服务于价值链贸易的自由贸易协定及区域贸易协定(FTAs/RTAs)发挥作用的经济学逻辑则完全不同。FTAs/RTAs以规制融合为手段,通过边界内措施内部化市场风险,规避了由不完全契约引致的政府行为的动态不一致性,最终化解了跨国公司关系型专有投资被发展中国家政府锁定而面临的套牢风险,顺利实现生产的国际化,回应了全球价值链发展对制度的强烈需求。

 

 

陈永1985年生,安徽亳州人。20187月,毕业于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关系专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并进入上海社会科学院国际问题研究所工作。主要研究方向为美国海军政策、中美海上安全、海军发展比较研究。博士论文《军官团与海军建设:美国海军崛起的过程研究(18821922)》被评为北京大学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已在《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政治研究》《国际论坛》和《国际关系研究》等期刊发表数篇学术论文。参与多项国家级、省部级与院级课题,目前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青年项目“中美海上安全矛盾与‘灰色地带’风险管控研究”。

 

课题名称

中美海上安全矛盾与“灰色地带”风险管控研究

 

课题简介

中美一直存在海上安全矛盾,并且数次发生海空对峙。特朗普执政后,美国视中国为首要威胁,并指责中国在南海以“灰色地带”方式非常规、渐进地损害美国利益,谋求军事优势。此后,美国进一步聚焦南海,调整军力部署,美军也加强在南海的活动。中美舰机相遇事件随之增加,甚至险些发生舰船和飞机相撞事件。中美海上安全矛盾及“灰色地带”竞争有激化的趋势。不过,美国既想与中国展开战略竞争,又不想发生直接军事冲突。然而,“灰色地带”具有模糊性和危险性,容易导致擦枪走火。在此形势下,跟踪中美海上安全矛盾的变化,分析其本质和特征,管控“灰色地带”军事冲突风险已成为一项攸关我国国家安全的紧迫战略课题。

 

 

苑莉莉1983年出生于新疆,博士毕业于法国巴黎高等社会科学研究院(EHESS),上海交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后,现为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主要从事慈善公益、精准扶贫和社会性别研究。近年来在《史学理论研究》《中国第三部门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和Clio(法文期刊)书评等数篇,其中有论文和译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和《人大报刊复印资料》转载,独立主持各类课题6项,其中国家青年社科项目1项,上海市决策咨询重点课题1(结项:良好),上海研究院课题1项,入选“敦和·竹林计划”,参与各类课题2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重大课题2项,所参与“慈善信托在上海的实践与发展”课题,获得上海市民政十佳课题和全国民政政策理论研究三等奖,参与翻译《全球劝募》和《创造慈善资本市场》等书。

 

课题名称

精准扶贫战略下慈善信托的 整合机制研究

 

课题简介

贫困问题自人类社会产生以来始终如影随形,我国正努力打造一条中国特色的脱贫攻坚之路,其中如何有效实现政府、企业、社会组织、贫困者等多元主体联动落实“精准扶贫”战略至关重要。慈善信托作为一种新兴的慈善方式有助于创新扶贫“合力”的 整合机制,如伴随着“精准扶贫慈善信托”和“定向扶贫慈善信托”新生而衍发的新PPP模式。本课题从制度逻辑出发,解析慈善信托动态与静态的治理结构、多元主体博弈与平衡的信托运行机制是如何优化与更新政府-市场-社会多样化 的整合机制,并尝试根据不同的贫困类型提出相应的 优化配置建议,对于建构长效扶贫信任机制有重要意义。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

 

杜红玉1990年生人,来自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热环境研究、城市景观生态规划、城市绿地系统规划与可持续发展研究等。博士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生态学专业。近五年,发表SCI/SSCI论文十余篇(其中以第一作者发表7篇,5篇二区SCI/SSCI);主持三项课题,分别为: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一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青年课题(已结项:良好),一项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

 

课题名称

基于“蓝绿空间”冷岛效应改善城市热环境的规划对策研究——以上海市为例

 

课题简介

城市“蓝绿空间”具有显著的冷岛效应,对改善城市热环境具有重要作用。然而大规模提高“蓝绿空间”覆盖率不适用于我国用地紧张的特大城市,深入研究城市“蓝绿空间”的冷岛效应,并优化“蓝绿空间”规划设计,使其在有限空间中发挥最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本项目拟引入CFD数值仿真技术,研究城市“蓝绿空间”冷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影响因素,并提出改善城市热环境的“蓝绿空间”规划对策。首先,通过遥感反演、实地测量和空间分析等手段,揭示上海城市“蓝绿空间”冷岛效应的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寻城市“蓝绿空间”冷岛效应的影响因素:既包括“蓝绿空间”自身特征,也包括其周围环境的景观格局和人类活动等因素。接着,利用数理统计手段建立“蓝绿空间”冷岛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的统计学模型。最后,基于CFD数值仿真技术建立上海城市热环境模型,并与城市“蓝绿空间”冷岛效应模型耦合仿真,研究通过优化城市“蓝绿空间”规划设计改善城市热环境的对策。

 

 

陈晨1986年生,籍贯浙江宁波,生于江苏泰州。博士毕业于同济大学城乡规划学专业。现就职于上海社会科学院城市与人口发展研究所。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与区域发展、人口城镇化、城市交通、城乡规划方法与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应用。在《城市规划》《城市规划学刊》《国际城市规划》《上海城市规划》等期刊发表论文十余篇,并曾获得中国城市规划学会青年论文奖二等奖、金经昌中国城市规划优秀论文佳作奖、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青年优秀论文竞赛三等奖等奖项。

已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课题一项、上海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青年课题一项、上海社会科学院课题一项,另作为子课题负责人主持上海市软科学研究计划课题一项、上海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研究基地课题一项。

 

课题名称

高密度城区路网拓扑结构定量评价方法及规划技术研究——基于公交优先的视角

 

课题简介

该课题聚焦城市道路网络结构对常规公交的影响。借鉴社会网络分析法和空间句法,将路网形态抽象为拓扑网络,并针对路段进行定量评价。选择北京、上海、广州等国内大城市进行实证研究。进一步地,开展面向规划设计的定量评价技术方法研究,为城市总体规划层面的路网规划设计提供技术应用方法与途径的支撑。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