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在不久的将来,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非遗图谱学,那么她究竟当属资料学,还是工具学?是独立学科、跨学科,还是分支学科?近日,《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成果发布暨非遗图谱学学科建设研讨会在上海社会科学院召开。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民俗学研究所所长徐赣丽教授认为,非遗图谱学作为一门学科涉及多层次内容,其学科体系建设可以借鉴图像学、非遗学、民俗学、故事类型学、博物馆学等学科的理论体系,要与其他学科充分对话,做跨学科的研究。
图谱能够破解文化密码,并能呈现很多内部关系的逻辑,这是文字性的研究不能达到的效果。《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编制理论与方法》主编、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与 图谱研究”首席专家、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蔡丰明强调,非遗图谱的形式体系包括“图”和“谱”两大方面的内容,前者表现为摹像之图、解析之图和地学之图;后者涉及历史图谱、族系图谱、工序图谱等类型,并存在推衍式、并列式、辐射式、层递式、交互式和叠加式等多种内在关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图谱将运用图像、图形、地图等表现方式来对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进行数据的汇集与内容的阐释,以使各种不同形式的非遗 呈现出鲜明的可视化特点。
非遗图谱信息化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副研究员毕旭玲认为:首先,是非遗存储观念的改变。传统的本文储存方式缺乏完整性和即时性,现在可以用“影像+知识图谱”的信息化方式进行非遗的储存,可突破时空的限制。其次,是非遗呈现观念的改变。“影像+知识图谱”为非遗提供了全新的呈现方式,可实现远程观摩,实现非遗的共享性。最后,是非遗时空观念的改变。“影像+知识图谱”的网络信息化方法实现了非遗历时性与共时性的共存,改变了知识积累的模式。未来可运用非遗图谱编制的网络信息化方法,建立长三角非遗图谱的数据库,突出同源性和相似性,实现 共享和协同发展。
当今社会处于科技带来全方面变革的时期,创新是最重要的,非遗图谱学正是跨学科的新领域、新视角。华东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应用研究中心主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创新研究院副院长田兆元指出,谱系理论、图谱理论都是非遗学科建设重要的理论支撑,谱系强调事物的联系性、整体性和互动性,是跨越时空的、网络式的存在,非遗图谱研究成为非遗保护学科、乃至整个中国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自主理论话语。图谱不是单一的、零碎的状态,而是一个系统的、多元的组成形态。未来关于非遗图谱化、图像化的研究,突出非遗与社会生态、个人及社会的关联性,中国与世界的谱系性,将是重要的研究话语与实践话语。
来源:文汇APP 2020年11月17日 作者:刘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