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6日下午,在“神兽之间”书店,上海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上海社会科学院党委宣传部、上海社会科学院团委联合主办了《自然与德性:尼采伦理思想研究》新书座谈会,暨2020年07期“尚思新书报告”。该活动是上海社会科学院2020年第四季度重大科研成果系列发布之一。座谈会由华东理工大学哲学所的李秋祺老师主持,新书作者韩玮博士做了主题发言,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乐小军做点评。哲学所、中马所部分老师,以及部分来自上海师范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上海社会科学院的学生出席并参与讨论。
韩玮博士首先介绍了十九世纪生物学进展与尼采思想之间的关系。其次梳理了三个问题:1,研究尼采有什么意义?2,应该如何理解尼采?3,如何借助尼采来思考伦理学与传统形而上学、以及伦理学与自然之间的关系?韩玮博士认为,尼采试图通过伦理学来考量形而上学,又试图通过“自然”来考量伦理学。也就是说他试图用“自然”来为伦理学奠基。尼采之所以要提倡“反道德”和“非道德”,无非就是想从形而上学返回到伦理学,或者说,要使道德去形而上学化,重新为道德实践寻找回它的自然根基。
随后,上海师范大学哲学系乐小军老师点评指出,从形而上学回到伦理学,有把实践哲学当作第一哲学的嫌疑,与其如此,不如从实践哲学回到理论哲学,重新为形而上学寻找新的可能性。其次,用“自然和德性”来界定尼采虽然没有问题,但是把这两个词用在亚里士多德、甚至康德身上,似乎都可以。如何准确的定义这两个词是个比较困难的问题。韩玮博士回应说,尼采那个时代基督教、传统形而上学逐渐失去了效用,因此19世纪下半叶才会发生所谓的实践哲学转向。尼采并不是简单地把实践哲学当作第一哲学,而是像海德格尔所说的那样,把形而上学道德化,也就是说,他是在道德层面或伦理学层面来理解形而上学的。此外,尼采还试图从“自然史”的视角出发,来审视人类文明的起源、发展和未来。自然在尼采那里有一定的形而上学味道。尼采用权力意志和永恒轮回来描述自然。权力意志(力与力、意志与意志的相互关联和相互争斗)与自然的生成、流变有关,而永恒轮回则与自然的必然性、确定性有关。在尼采那里,自然并不匮乏,只有有生命的人才匮乏。唯有把人的生命从自我保全提升到自我耗散、自我消耗,人才配得上自然。
最后,在问答交流环节,各位老师围绕着道德与伦理的关系,尼采与基督教的关系,19世纪生物学进展(细胞学说、进化论)与尼采思想之间的关系,以及尼采与亚里士多德之间的关系,展开了深入的交流和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