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贯彻落实院党委制定《上海社会科学院“四史”学习教育实施方案》,6月2日,院刊党支部展开了支部书记上党课的活动。课堂上,院刊党支部书记胡键同志结合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的“四史”教育内容,为全体党员们上了一堂主题为“中国共产党要做新型全球化的推动者”的党课。
胡键同志分条缕析地为党员们阐述了中国共产党要做新型全球化推动者:
1、中国共产党产生的背景是小农社会,这种时代背景是不利于推动现代化的。这是因为,小农社会与发展资本主义有着严重的矛盾,这种矛盾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提供了基础。中国共产党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要改变中国小农社会的现实,让中国从小农社会走向现代社会。社会主义三大改造中的农业改造主要是由于小农经济无法应对自然灾害,也无法构建国民经济体系,因此需要建立生产互助,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经历了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发展到高级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恰恰是使落后的小农经济走向规模化经营的过程。
2、中国共产党经济理论的起点是全球化。《共产党宣言》的思想实质是全球化思想。这种全球化思想在马克思的其他著作中都有所体现。但今天的全球化在广度与深度上都与马恩时代的全球化有极大的不同:首先,如今资本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马恩时代;其次,在马恩时代,信息的主要来源是报纸,是靠汽车、火车、轮船把资本带到全世界,而今天信息的传播主要是通过互联网,只需要敲敲键盘就可以把信息传播到世界的任何地方;最后,马克思《资本论》阐述的虽然主要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辩证,但它也是全球化理论。而这一理论恰恰是中国政治经济学的理论起点,是中国共产党社会实践所必须融入的。
3、中国的改革开放史就是全球化的历史。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国内面临的主要任务是恢复国民经济,开展的是社会主义改造。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全球化进程开始实质性的进展。中国通过引进和利用外资,深度参与国际分工,提升自身的产业结构,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发展,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此可以说,改革开放的过程就是中国不断融入全球化的过程。
4、今天,中国如何面对新型的全球化?有些人认为,中国是全球化过程的搭便车者,但事实上,中国对全球化有自己独特的贡献,例如,中国已经修正、提供、创新一些公共产品(上海合作组织、一带一路等)。以往的公共产品多是由大国主导的,因此具有私有特征,例如,联合国体系就具有深深的美国烙印,而世界银行、世贸组织等都是由出资人主导与决定的。但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如一带一路、上合组织等则强调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性、利益共享等,因此这些组织不针对第三方,而是欢迎他们共同参与。由此可见,中国共产党不是从自身利益来考虑问题的政党,而是具有大国情怀、世界情怀的政党。
如今,逆全球化的口号盛行,胡键同志的党课让大家深刻认识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先进性与全球化的重要性。经过这次党课的洗礼,党员们再次坚定了理想信念。大家纷纷表示,要学好“四史”,提升自己的党性修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