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融合:释放农业现代化更大潜力
本报记者 陈海娟 何 平
新时代项目经费使用“包干制”如何迈步
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教科文研究中心 韩凤芹/主任 史 卫/研究员
新中国成立70年——生产力发展的轨迹探索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陶友之
科技强国需要搭建怎样的高端人才体系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副教授 黄海刚
“好制度”需要有合适的社会土壤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博士 释启鹏
“青椒”思政课教师的“解惑”修炼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张轶瑶/讲师 刘 琳/教授
中国改革成功的经验表明教条主义不可取
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徐 斌
客观理性地看待圈层文化
北京大学网信办主任、原青年研究中心主任 蒋广学
“被圈层化”的青年文化
上海大学文化研究系 罗小茗
后传统时代,传统与现代更表现出互补性
山东的鲁迅研究和现代文学研究
青岛大学教授 刘增人
行动充实饱满着他生命的质量
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毛时安
麦肯锡研究报告:展望女性工作的未来
熊一舟 编译
《经济学家》:“蓝领资本家”或有助于改善不平等
毛心怡 编译
《高等教育纪事报》:为什么要先做好文,再做好人?
杨振同 编译
将复杂性思维还给古典社会理论
教育部长江学者、复旦大学教授 邹诗鹏
宋诗学:属于历史,更指向当代
四川大学 周裕锴
纳博科夫:“永不返乡,永不投降”
实习生 周静研
何为“好的教育”?
上海远东出版社 曹 建
走进刘大櫆的内心世界
安庆师范大学 朱 洪
(摘编:蔡 霞)16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