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首页  专家视点

女学者专辑 林荫茂:单位犯罪案件未列单位被告的问题

日期:2006/03/09|点击:648

 

 

为配合“百万家庭学礼仪”活动,日前上海公布了一项“文明素养和文明行为”状况的调查结果,但这项在“三八”节前夕被广泛传播的新闻,一些媒体却特别强调女性是“‘学礼仪’的主角”,甚至将“近半上海女性希望学礼仪‘上得厅堂、下得厨房’”作新闻标题。有学者在阐述职场礼仪时也只是告戒“女性以淡妆为宜”和“不能穿过于暴露的衣服”,而对男子礼仪只字未提。搜索北京迎奥运文明礼仪性别导向,强调的也是“女孩子要更懂礼貌”、女性更应成为家庭的文明表率、礼仪大全”,“化解所有的矛盾和不愉快”、“成为家庭的润滑剂”是“成熟的知礼女性当仁不让的责任”,而指导男士的多为商务礼仪、社交和竞技场的绅士礼节训练。联想到近来京、沪、浙五大名校接踵开设“卓越女性高级研修班”,注重提供家庭、形象、生活等方面的特色培训,或在大学增设烹饪、刺绣、插花、茶道、家庭理财、家庭装饰与布置、女性形象设计与气质训练等课程,以打造“完美女性”,改变她们为“男权社会所排斥的‘女强人’形象”,使“女人更‘女人’”。笔者不由为社会对女性多重角色的高期待和严要求而不平,为女性柔弱的肩膀难以承受之重负而担忧!

从社会性别的视角来看,无论是媒介、高校还是学者的话语和做派中不仅隐含着传统的两性角色的陈规定型,即女性=家庭,只有胜任烹饪、刺绣、插花、茶道、装饰、礼仪、家教、理财等家庭角色的女性才是主流社会所首肯、赞赏的贤妻良母好媳妇;而且还生产和传播着对女性苛刻要求和过高期待的文化符号,即成功女性只有经过 “家庭、形象、生活”的全方位塑造,才能成为“有女人味”的“完美女性”、“卓越女性”。

在女性已全面进入各类职业领域、家务劳动日益社会化的今天,一些有权威影响的高校、学者和媒介却依然热衷于倡导女性回归家庭、重拾“女红”、“女训”,而不是鼓励在教育、职业和社会地位处于劣势的女性更多地跻身政治和高科技经济领域,并为女性成才创造宽松、适宜的社会环境,这显然不利于女性的自主、自立及两性的均衡和可持续发展!

毫无疑问,不少人误将“百万家庭学礼仪”等同于“百万女性学礼仪”,而且还把家庭的责任和义务都划归于女性承担,甚至还苛求事业型女性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家庭和社会角色都完美无缺,可是对男性的期待则依然限于社会和职业岗位。要不,社会怎么不强调男孩应“更懂礼貌”,应成为“家庭的文明表率、礼仪大全”?传媒怎么不要求男人“出得厅堂、上得厨房”?学校怎么不在职业经理、成功男士培训中增设烹饪、刺绣、插花、茶道、装饰、礼仪、家教、理财课程?!

这难道是因为男孩天生就礼仪齐全无须再学?男士们的形象、气质俱佳而不必训练?男人就不该扮演贤夫良父好女婿?丈夫就不能成为妻子军功章背后的另一半?成功男士的家庭角色都已游刃有余、足够“完美”?!或者说厨艺、装饰、家教是女性的天赋或专利?只有以女性的礼让和润滑才能化解家庭矛盾、维系家庭和谐?职业女性不善刺绣、插花和茶道就不温柔、贤惠,就缺乏“女人味”?!

对上述问题的回答自然是否定的。在性别分工和生活方式日趋多元化的现代社会,无论是性别角色的社会化、男女的气质塑造、人格培养,还是两性的角色扮演和社会期待,都不宜固守传统、单一的刻板模式,而应倡导两性角色的独立和弹性。精明强干、在职场上叱风云却不善厨艺、花道的“女强人”不该受排斥,温柔、恋家或絮叨、爱哭的“小男人”也不该受奚落(“女强人”、“小男人”标签本身潜隐着性别歧视);女子扮演“家庭主妇”并非顺理成章,男子胜任“全职丈夫”也不应贬抑其“吃软饭”;成功男人“三过家门而不入”受社会褒奖,事业型女性对家庭照顾欠周也无须自责或被求全责备!

学礼仪是为了提升市民的文化素养和城市的文明形象,也就是提升上海的软实力,创造文明秩序,以展示城市风采和魅力,而并非为了所谓的让女性“上得厅堂、下得厨房”,因此,男女都是学礼仪的主体。实际上在公共场所争强好斗、出言不逊、动粗行武的或许还是男子更多些,况且,中国男士仍普遍缺乏“女士优先”的意识和绅士风度,他们的厨艺、家教、理财等方面的知识或许还逊于女性,家庭中的贤夫良父好女婿也少于贤妻良母好媳妇,所以,强调女性是学礼仪的“主角”,要求女性学更多的家政课程实无太多的道理。我们的大众传媒、高等院校和专家学者显然有更多的责任来打破陈规的性别角色定型,以多元、均衡的方式来勾画、塑造两性形象,这样才有利于男女双方的平等独立、自由选择和建构两性和谐的伙伴关系和先进的性别文化。

文字:|图片:|编辑:

最新

热门

返回原图
/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