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公交车上一个座位能值多少钱?又是什么力量促使某些人使出浑身解数只为抢到一个座位?公共道德宣传,历年来各职能部门花了很大的力气,但为什么收效甚微?上海社科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张结海有着独到的答案。
张结海曾经调查过上海市民心目中公交车座位的“价格”,结果发现,争抢的座位只值人民币1.60元。
张结海进行了一项调查,假设某公交线路分A、B两种,车型、线路一样,不同是,A车没有一个座位,乘客一直站着,而且拥挤;B车一直有座位。调查市民愿意分别付A车和B车多少车费?以随机街头访问方式,抽取50个样本。
调查结果显示,A车,市民愿意支付的平均价格是1.03元;B车,市民愿意支付的平均价格是2.63元。
将B车线的平均价格减去A车的平均价格,差值就是人们愿意为一个座位所支付的价格———1.60元。
分析调查的数据发现,所有调查对象中给B车的最高价为3.50元,最低为2元。
公共道德宣传,历年来各职能部门花了很大的力气,但为什么收效甚微?“一个重要原因是老在靠说教、吓唬人的方式来宣传。”张结海认为吓唬式教育应该改变,变为正面的、给人积极的尊严感的方式。
他举例说,在劝告大家不要乱穿马路时,习惯宣传说乱穿马路危险,电视台的公益广告的画面是:一群小鸭子在鸭子妈妈的带领下过马路,前面亮着红灯,小鸭子径直走过去,一辆车子过来差点把它们压倒了,吓得鸭子妈妈赶紧把它们拉回来。等到交通灯变绿,鸭子妈妈才带领它们神气活现地过去。
张结海建议,不妨将“吓唬”改成“鼓励”。他举例说,上海人特别爱面子,处处要争全国第一,应该利用这一心理。“国内有些城市的市民在上下车秩序和文明行路方面做得比上海好。为什么不利用上海人的这种特点,拍一些对比广告?国外有些地区,公共秩序方面很好,同样可以进行国内外比较。”张结海认为,全社会要形成一种积极的价值观念,即,文明行路、主动让座是一种有尊严、有面子的事情。
来源:《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