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新一轮石油危机还是高油价时代的到来?
2005年8月末,世界发生了两件事,或许能为国际石油史记上一笔。一是8月26日,飓
风“卡特里娜”席卷美国墨西哥湾,严重影响该地区油气开采和炼油生产,纽约商品
交易所(NYMEX)WTI原油价格应声上涨,创出70.85美元/桶的历史记录。二是与此同
时,韩国石油公司以4.85亿美元的高价在尼日利亚石油区块竞标大会上成功中标。这
次韩国公司独占鳌头也实在不易,其既是与英荷壳牌公司和埃克森-美孚公司等欧美
石油巨头的新老势力比武,又是与印度石油公司针锋相对的新新势力之间的激烈竞
争。从尼日利亚石油区块竞标一事,人们也许意识到,一场没有硝烟的石油争夺战又
在世界富油区悄然展开。联想到这两年多来,国际油价如狂飙突起,连创新高,是否
世界新一轮石油危机已到来?
2005年6月《2005年BP世界能源统计年鉴》发布,这份国际能源权威年鉴的数据显
示:2004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出自1984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其中石油消费量增长
了246.3万桶/日,创1978年以来新高。不过,面对强劲的市场需求,就全球范围而
言,并未出现油气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的短缺, 2004年全球石油消费虽是过去10年平均增长率两倍
多,当年布伦特即期现货原油均价也达到38.27美元/桶的日均历史最高位,但并未造
成石油供应的中断和世界经济的衰退,2004年世界经济为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最好年
份。
人们恐惧的新一轮石油危机显然没有出现,但高油价时代的到来却是举世瞩目的事
实。
国际油价的剧涨最早是与石油危机的出现相伴而随的。1973年第四次阿以战争之际,
欧佩克(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海湾产油国为配合战场上的军事行动,毅然开展
了震惊世界的“石油斗争”。10月16日。欧佩克决定将基准油价从每桶2.95美元调高
到5.11美元,顿时国际石油市场陷于大混乱。1974年元日,欧佩克又把油价再提高
128%,达11.65美元,形成结束“廉价石油时代”的第一次石油危机。因1978年年底
伊朗伊斯兰革命爆发,世界石油供应出现短缺,欧佩克“因势利导”,又把石油提高
到每桶32美元,而后在人为哄抬下,油价继续扶摇直上,现货价甚至一度突破40美
元/桶,造就世界第二次石油危机。如果说,与两次石油危机相随的国际油价迅速抬
升,以致石油美元的滚滚流入造就海湾产油国的暴富,那么80年代初以来这些国家风
光不再。1983年油价开始全面崩溃,1986年7月甚至暴跌到每桶8-9美元。从那时起到
20世纪末,整个90年代,除1991年一度冲高外,油价基本在10-25美元/桶。;1999年
油价从年初的每桶10美元反弹到8月突破20美元,而后直线上扬到2000年3月31.80美
元。
进入新世纪以来,虽然油价在2001年“9.11”事件后再次下跌,2003年3月伊拉克战
争的爆发也未出现人们预料的石油危机。但自2003年5月伊拉克战争结束后,国际油
价开始由每桶25美元以下的价位逐渐攀升,进入2004年后更如脱缰野马一路突飞猛
进。从年初1月5日每桶33.78美元涨到6月2日的42.45美元,创下21年来的高点,而后
在高位徘徊一段时期后,到10月22日达到55.65美元,刷新历史最高记录。
进入2005年后,油价走势呈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上涨阶段(年初至3月底):西得
克萨斯轻质原油(WTI)从每桶42美元涨到58美元左右,受国际能源机构(IEA,又称国
际能源署)对基本面预期的影响,在基金的多头推动下,国际油价一直呈现强势;第
二阶段为回落阶段(从4月初至5月底):WTI从每桶58美元回落至46美元,美国采取
加息政策,导致投资基金撤离;第三阶段为续涨阶段(从6月初至8月底):WTI从每
桶46美元涨至70美元以上,此期间受炼厂事故频发的影响,国际柴油和汽油价格轮番
领涨,8月末受“卡特里娜”飓风的刺激,油价大幅冲高并突破70美元/桶价位;第四
阶段为回落阶段(从9月初至年底): WTI从每桶70美元回落到57美元桶附近。在IEA
宣布释放6000万桶战略石油储备的压力下,受美国石油需求下降、库存增加,以及初
冬天气偏暖和基金减持净多头合约的影响,油价持续回落。
2005年年初国际权威机构纷纷预言,原油价格将从2004年WTI每桶41美元、北海布伦
特原油每桶38美元的平均价位回落。然而这一年来大幅腾升、高位波动、屡创新高的
油价使这些预测黯然失色, 2005年全年布伦特和WTI年均价格分别为55.70美元/桶和
57.40美元/桶。无疑,这两年国际油价呈现高位震荡上行的显著特征,从1999年每桶
10美元到今天70美元,涨幅高达600%。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油价的第二次飙
升,世界必须正视和应对一个高油价时代降临的挑战。
未来国际油价会有多高?欧佩克预测2006年国际油价可能达到80美元,高盛公司警告
油价突破每桶100美元已为期不远,而美国能源投资专家马修?西蒙斯则预言油价将
高达182美元。法国IXE-CIB银行一份研究报告甚至大胆预言10年内每桶油价可能涨到
380美元。不管我们是否接受这些石油天价的论断,但无疑这两年国际油价呈现大幅
腾升、高位波动、屡创新高的显著特征,从1999年的10美元到今天的70美元,涨幅高
达600%。世界必须正视和应对一个高油价时代降临的挑战。这是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
世界油价的第二次飙升,达到了世界石油史上的一个新高峰。长期的低油价时代,转
瞬间一去不复返。
二、高油价的动因所在
面对一浪高过一浪的油价攀升,惊叹之余的人们纷纷探究高油价背后的动力所在。
“油价泡沫论”主张油价暴涨是国际投机家恶意炒作的结果;“中国威胁论”宣扬中
国迅速上升的石油需求哄抬了国际油价;“通货膨胀论”认为美元的不断贬值促使以
美元计价的石油价格上升;如此这般,不一而足。这一轮国际油价的飞涨实际上是多
种因素交互作用的合力结果,主要有如下几方面原因。
第一,世界经济复苏是主要动因。2004年全球经济增长5.1%,为近30年来经济发展的
最好年份,呈现全面而强劲的复苏特征。世界三大经济体美国、日本、欧元区2004年
的增长率分别达到4.4%、2%和2.6%。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长实现了超出8%的高
位增长,其中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率分别高达9.5%和8.1%。虽然受到高油价等不利因
素冲击,2005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慢但强势犹存。2005年三大经济体美国、日
本、欧元区增长率分别预计为3.5%、2.3%和1.1%,发展中经济体预计为平均增长
5.9%。全球平均为3.5%。世界经济的快速增长直接拉动了对国际能源的需求上升,
2004年全球能源消费呈现出自1984年以来最为强劲的增长,其中石油消费量增长近
250万桶/日,创1978年以来新高。2004年全球石油贸易量也比上年度增长5%。2005年
全球石油需求增长率虽然低于上年,但总的消费量仍在持续大幅增长。国际能源机构
(IEA)在2005年11月份石油市场月报中称,预计2005年全球能源需求增幅为每日120
万桶,需求为8334万桶/日,增长1.5%。
第二,政治安全因素。一方面是伊拉克战后中东海湾地区局势不稳,恐怖主义恶潮反
弹。2003年伊拉克战争后国际恐怖主义活动呈现愈演愈烈的态势。中东更是全球恐怖
主义势力最为猖獗的地带,伊拉克则成为新的恐怖策源地和中心,恐怖分子还有意识
地在海湾和北非国家频繁袭击石油设施、运输管道以及当地外国石油企业。另一方
面,世界一些主要产油国局势动荡不宁。2005年头号石油大国沙特阿拉伯老国王去
世,伊拉克恐怖袭击连续不断,伊朗强硬派内贾德当选总统后核危机更趋复杂化,再
加上这两年俄罗斯石油巨头尤科斯公司危机、委内瑞拉政治动乱和尼日利亚油田工人
罢工等事件的此起彼伏,致使国际油价中至少包含了20美元上下的“恐慌溢价”。
第三,石油期货投机。2005年8月福布斯集团首脑史蒂夫?福布斯提出,目前油价的
高企最主要是市场投机商制造泡沫的结果。这种说法有待证实。但近年油价高位波动
确有投机炒作因素。国际对冲基金巨头利用政治事件、恐怖袭击、自然灾害、库存增
减等非经济因素,在世界石油期货交易市场上大肆炒作,频繁进出,牟取暴利,促使
国际油价不断震荡上扬,进一步吹大了国际油价中的泡沫。近来学者研究证明:对冲
基金在纽约商品交易所的原油总持仓量和净持仓量变化,与美国西得克萨斯轻质原油
价格变化呈正相关的联动。
第四,气候和天灾因素。这两年来,美国国内存在市场对原油和取暖油供应不能满足
冬季需求的担心,刺激人们对石油的市场预期需求,形成对油价的抬升作用。作为世
界石油重要产地的墨西哥湾连续遭受飓风袭击更使油价不断攀升。2004年9月“伊
万”飓风已经严重破坏了墨西哥湾美国南部诸州的近海油田和炼油设施,使该地区原
油和炼油连续减产,造成美国和世界石油市场供应偏紧,推动国际油价冲上新高。
2005年8月末的“卡特里娜”飓风是美国历史上罕见的猛烈飓风,造成美国南部重大
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刺激油价再破历史记录。
第五,炼油能力不足。由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挪威等发达国家的石油产量降,
国际市场对海湾欧佩克国家出产的石油依赖加重。海湾高硫原油提炼成清洁、低硫燃
料的难度大,导致低硫原油(如北海布伦特和美国西得克萨斯原油)价格上升。美国
一些炼油公司难堪重负,成品油的价格抬升又导致原油价格上涨。
第六,美元大幅贬值。从2001年6月美元对欧元汇率的高峰(1美元兑1.1723欧元),
到2004年12月该汇率的低谷(1美元兑0.7458欧元),美元对欧元的价值下跌了
36.4%。同样在1999-2004年,美元对日元汇率在波动中呈现总体下降态势,2002年2
月到2004年12月美元对日元的价值下跌了22.3%。另外新世纪以来,美元的通货膨胀
率一直存在,且在近几年出现逐渐增长态势。综合美元汇率贬值和通货膨胀的影响,
这五年美元实际价值已经缩水约40%。美元的快速贬值自然在以美元计价的国际名义
油价走势上明显反映出来。如果将通货膨胀考虑在内的话,1979年的39美元的油价相
当于今天的82美元,再加上美元汇率下跌的因素,1979年每桶油价至少相当于现在的
106美元。
此外,近20年来国际能源投资减少,欧佩克的调控能力减弱,主要产油国剩余产能已
近极限,以及美国、中国、印度等石油进口大国石油战略储备的增加等,也是推动国
际油价上涨的各种因素。墨西哥《每日报》刊文指出,石油同时有经济、金融、投
机、地缘政治和信息偏差等五种价格。这实际上也一个侧面说明,当今的石油高价是
各种经济与非经济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三、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世界油价的高涨会对世界经济产生怎样影响?在历史上,我们不乏看到油价上涨后引
发世界经济衰退的事例。
二战后,石油逐渐成为工业社会主体能源。1965年石油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比重增
加到39.4%,首次超过煤炭(39%),到1972年更是上升到46%,成为当代世界的“第
一能源”和维系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化世界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血液,相应地石油供
应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世界经济的演变。从二战结束到70年代初期,在主要发达国
家的带动下世界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以60年代为例,美国、英国、法
国、西德、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分别为5.5%、3.5%、5.4%、
5.8%、8.0%、14.8%、6.3%。造就50-60年代西方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基础就是中东每
桶1-2美元廉价石油。
1973-1974年阿拉伯“石油斗争”推动的油价上涨,引发了世界第一次石油大危机和
1974-1975年世界经济大危机。1973-1974年油价上涨252%,1975年世界经济增长率降
低到1.9%。因为油价的突然暴涨,会提高生产成本而减少产出、增加失业,刺激通货
膨胀上升、实际收入下降,带来国民经济总需求的削弱,又转而导致产业和就业的增
长受到严重制约,最后造成各国经济的普遍衰退。日益高昂的石油美元,不仅使发展
中世界石油进口国债务负担急剧加重,而且使西方发达国家的经济出现严重“滞涨”
危机。美国从1973年11月至1975年4月,工业生产下降13.8%,物价上涨10.8%,失业
人数增加0.1%,经济危机持续了17个月;而日本、西德、英国、法国的经济危机也分
别长达15、14、22、10个月。紧接着,世界经济又马上受到第二次石油危机的重创,
全世界再次陷入通货膨胀的恶性循环之中。1978-1980年油价上涨179%,1981年和
1982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分别降到2.2%和1.1%。经过这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70年代世
界经济出现重大转折,发达国家经济由快速增长转入低速增长。美国、英国、法国、
西德、意大利、日本和加拿大的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在70年代分别为3.2%、1.2%、
3.4%、2.7%、3.6%、5.1%、4.0%。
然而进入新世纪后,虽然出现油价高涨、却未形成世界经济危机的局面。2003-2004
年,油价上涨32%,世界经济却强劲增长5.1%。世界经济对高油价的承受力明显增
强。
高油价对世界经济冲击弱化的主要原因是,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后,发达国家有效
实施了产业结构调整和强有力的节能战略,特别是高科技的普遍运用,使能源利用效
率明显提高,加上核能等替代能源的开发,使经济发展对石油的依赖大为降低,全球
工业生产对油价上涨而形成的生产成本增加具有更强的吸收消化能力。
在美国,1975年美国政府颁布《能源政策和储备法》,后来又制定了《平均耗油
法》,要求汽车厂搭配着生产、销售大车与小车,所有这些车的油耗平均计
算,每单位油耗的行驶里程应随时间的推移而逐年提高。如此,美国能源支出占美国
经济的比重由1981年的14%降到目前的7%,用来进口石油的开支只占美国经济的2%,
能源消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由8%减少到5%。在第一次石油危机震撼下,1976年法
国政府做出大规模发展核电的决定。现在核电已经是法国第一能源,2003年占法国能
源消费的比重为38.3%,由此法国能源自给率已由1973年的22.7%上升到现在的约
50%。欧盟也把提高能效作为其能源政策长期追求的一个主要目标。70年代以来,欧
盟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单位能耗平均减少了近三分之一,2000年每生产1千美元的国内
生产总值所需能源在意、德、法、英分别为0.14、0.17、0.18、0.20石油当量,整个
欧盟平均为0.25石油当量,从而使其能源利用率在世界上名列前茅。。而日本更是成
为国内生产总值单位能耗最低的高效能大国。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日政府迅速
制定了《节能法》,实施节能制度,推广节能设备,加快节能技术研发,并先后颁布
了“企业节能准则”、“汽车燃料标准”、“建筑节能准则”以及“居民房屋节能准
则”等,从工业、交通运输到商民两用设施,“官民互动”掀起了大规模的节约石
油、高效利用石油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的全国运动,以此形成了全面的节约型经济发展模式。目前单
位产值的原油消耗量仅相当于1980年的一半,日本的能源利用率基本上达到了经合组
织成员国平均水平的两倍左右,2003-2004年原油价格暴涨并没有在日本引起大骚
动。由此日本和美国、西欧一样,其经济抵御高油价冲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
另外第一次石油危机后,根据经合组织决定,1974年11月发达国家成立了国际能源机
构(IEA),在石油消费国之间信息共享、统一政策、协调互助,敦促成员国建立战
略石油储备。第二次石油危机后,IEA 把成员国战略石油储备由60天提高到90天。目
前IEA的26个成员国均已建立政府储备、企业储备、机构储备等各种形式的战略石油
储备,其中美国、日本、德国实际储备高达158、161和127天。2002年7月,全球石油
总储备量59亿桶,其中IEA占38亿桶。2004年4月IEA的石油储备量为112天,可以应付
中、短期的中等级石油中断。凭借强战略石油储备这一雄厚后盾,2003年伊拉克战争
爆发时没有出现人们担忧的石油危机。另外,石油出口国这些年来获得的大量“石油
美元”又有很大一部分转化为进口需求,也即回流到世界其他国家,因而在一定程度
上减轻了油价上涨的压力。
虽然,今天石油对世界经济特别是发达国家经济的冲击比起70年代已经大为弱化。但
国际油价高位波动的长期持续,还是会对世界经济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经济形成不可忽
视的杀伤力。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石油价格每上涨10美元/桶,GDP增长率将减少
0.25%,通货膨胀则上升0.5%。油价高企时间越长,对经济的冲击就越大。
根据IMF的评估,2004年油价上涨对全球经济影响在0.3个百分点左右。也就是说,如
果没有油价上涨问题,2004年的世界经济应能增长5.4%。IMF对未来油价走势及高油
价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做出三种可能性预测:(1)油价维持在50美元/桶以下,对2005
年世界经济的影响在0.3~0.5个百分点,世界经济可保持现有增长势头;(2)油价
涨到80美元/桶,对2005年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经济的影响分别为0.6和1.3个百分
点;(3)油价涨到120美元/桶,一年内美国的通胀率将上涨到5%以上,GDP增长将下
降2.3个百分点。显然,第三种情况发生可能性很小,而在第二种情况下,世界经济
虽然不会发生衰退,但增速将明显减缓。事实上,2004年下半年以来,欧元区的经济
疲软和日本经济复苏势头的削弱,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际油价的高昂。2004年最后一
个季度,欧元区12国较第三季度仅增长了0.2%,其中德国和意大利则分别下降了0.2%
和0.3%。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5年4月预测,2005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只有
1.6%,而日本的经济增长率将为0.8% 。而欧盟统计局8月31日公布的数字显示,2005
年欧元区第二季度经济增长率仅为0.3%,估计第三季度经济增长率在0.2%到0.6%
之间,第四季度有望达到0.4%至0.8%。美国经济增势虽然强劲,估计会有3.6%的增
幅,但在当油价超出60美元时,也引起通货膨胀和经常项目逆差上升的高压。由此,
在2005年8月末国际油价冲破70美元大关红,布什政府再也忍耐不住,于9月2日宣布
启用战略石油储备,在美国率先下,IEA及其成员国德国、英国、日本等也积极响
应,宣布配合美国,联手动用石油储备,国际油价应声下跌。
相比发达国家,高油价对发展中国家的影响则要严重得多。20世纪末以来,发达国家
优化产业结构,将高能耗的制造业大规模转移到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的产业结构以
制造业为主,生产能耗水平相对较高。面对油价上涨其应变和承受能力相对较弱,不
仅加大了经济运行成本,而且增加了进口石油的外汇负担。这在能源需求上涨快速的
东南亚更加明显。于是,在全球石油价格高涨的沉重压力下,印尼、菲律宾、泰国、
马来西亚等东南亚国家纷纷出现供油短缺现象,由此引发相应的通胀压力和经济痛
苦。印尼卢比表现疲软,触及2001年4月以来的历史最低点,股市受汇市影响,累计
下挫超过10%。泰国通货膨胀率激增,8月升至5.6%,到达7年来的历史高点。菲律宾
同样未能幸免,菲律宾比索兑美元一路走低,物价大幅度上扬,通胀率突破设定的7%
上限。 马来西亚2004年经济取得7.1%的增长,居东南亚之冠,现在油价增长冲击
下,经济增长也已明显放缓,只有5.6%,即使是像经济欠发达的越南、缅甸这样对石
油进口较少的国家,国民经济也同样受到了高油价的负面影响。2005年10月公布的
IMF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已将东南亚地区的经济成长预期由5.4%降为5.0%。另外,由
于中国、印度、韩国等国石油需求的迅速增长,这些国家同样受到高昂的原油价格的
伤害。
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指出,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上涨10美元并维持一年的话,世
界经济年增长率就会降低0.5个百分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率则会降低0.75个百分
点。但事物均有两面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价格根本上由供求关系决定,油价
过高必然引起消费国节油,加快替代能源开发,降低需求量。被扭曲的石油价格经市
场调节,泡沫成分被捅破,油价自然会缓慢回落到消费者和生产者都能接受的合理范
围。如此看来,虽然考虑到影响油价的诸种因素一时难以消除,油价的短期回幅有
限,但长期来看油价的一定幅度回落还是有相当可能。因此,近来国际油价的上涨和
波动,固然会使世界经济增长受到明显拖累,但世界经济抵御油价波动的能力已大大
增强,高油价导致世界经济危机或严重衰退的可能性不大。
四、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高油价也是近来中国遭受的切身之痛。中国能源总量虽然丰富,但人均占有量远低于
世界水平,煤为主要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而较为环保、高效的石油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尤其不足,人均占有量仅为
世界水平的11%。90年代以来,中国国民经济年均增长9.79%,原油消费年均增加
5.77%,而同期国内原油供应增长速度仅为1.67%。对照持续膨胀的石油需求,中国原
油稳产已处于临界状态,目前年产油近1.8亿吨,2020年至多达到2.0亿吨。
近十年来我国石油供应缺口迅速扩大,石油对外依赖度不断上升。1993年我国开始成
为石油净进口国,当年净进口石油893万吨,随后增到1999年4890万吨。当时国际能
源专家预测,到2010年中国所需的3亿吨石油有1/3来自进口。但现实却更为严峻,
2004年我国原油进口量就超过亿吨大关,达1.228亿吨,原油对外进口依赖度已达
41.2%,如再加上LPG和其他石油产品的净进口量,石油净进口总量高达1.515亿吨,
同比增长43%,石油进口依存度已接近50%。我国已是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石油消费
国和位于美日之后的第三石油进口国。
石油安全已经成为悬在中国头上的达摩克利斯剑。作为重要的基础性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石油目前
已经渗透到社会、经济、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石油价格的大幅上涨对中国经济的
严重制约不可低估。首先,原油进口高价位高速增长,对贸易平衡带来巨大压力。
2004年中国石油进口总额高达431.5亿美元,同比增长112.56%,成为我国一大贸易逆
差和外汇支出项目。其次,对交通运输行业产生最直接影响,对化工、纺织、塑料加
工等行业影响也很大,还可能导致部分高能耗企业亏损,甚至停工减产。 第三,严
重制约汽车工业的发展雪上加霜,油价上涨给汽车生产者带来两头受困的局面。另外
还要带动天然气、煤炭等能源价格的上涨。由此从长远看,由于石油价格上涨对国内
许多行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必然会影响到这些行业进一步投资和发展,从而会对我国
长期经济发展、就业1、消费产生不利影响。有关专家对我国GDP、石油进口数量和价
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分析结果认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将使我国
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显然,油价波动的不同态势,对中国宏
观经济和不同行业的具体冲击也各不相同。近来有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主任范剑
平先生就2005年年末国际油价的三种不同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问题进行了评估。
(表三)
表三:三种油价走势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国际油价的三种不同走势2005年年末平均油价(美元/桶)2005年平均油价(美元/
桶)较上年同比涨幅(%)2005年国民生产总值增长(%) 情景一 情景二
情景三
60 70 80
56 60 63
35.8 43.8 51.8
-0.5 -0.7 -0.9
对主要行业经济增长率的影响 农业 -0.48 -0.67 -0.86
交通 -0.62 -0.88 -1.12
石油加工 -0.66 -0.93 -1.19
化学工业 -0.55 -0.77 -0.99
交通设施 -0.63 -0.88 -1.14
注:摘自范剑平:《国际油价上涨与中国的应对》,《中国评论》2005年第11期。
因此,国民经济发展中的“能源瓶颈”已经引起中国从领导高层到普通民众的高度关
注。2004年6月温家宝总理主持通过了《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纲要(2004—2020
年)》,并在2005年6月正式成立了以温总理为首的国家能源领导小组,协调国内各有
关部门,统一研究、制定和实施相关战略举措,认真应对国内能源需求上升和包括高
油价冲击在内的国际能源形势变动带来的严峻挑战。要保障我国战略机遇期国民经济
健康、快速、稳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必须坚持从我国国情出发,依靠科技进步和创
新,与环境保护相协调,节流与开源并重,优化能源结构,实施煤为主体、电为中
心、油气和新能源全面发展的战略,既立足国内能源开发与建设,同时积极参与世界
油气半岛电竞官方网站首页下载安卓
的合作开发,走出一条尊重客观规律,“节能优先、结构多元、环境友好、
内外并举”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能源发展之路。
(作者系上海社会科学院欧亚研究所研究员,非传统安全研究中心主任)